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会议报告>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12-03-22 14:24:50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12-01164 生成日期 2012-03-22 公开日期 2012-03-22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报告
关键词 总结,报告,发言 分类词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3月20日在宜兴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3月20日在宜兴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张 立 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总结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1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在中共宜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型发展主线,认真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统筹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顺利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80.4亿元,可比价增长1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2亿元,增长2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2.2亿元,增长18.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6亿元,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49元,分别增长14%和17.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5%左右。“十二五”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转型步伐加快

  工业经济量质齐升。完成规模工业产值2451亿元,增长24.1%,增速居无锡首位,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4.8%;产值超10亿元企业突破50家。技改扩能增势强劲,实施市定重点项目61只,装备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达25%,进口装备率超过40%。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超过50%。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关停并转化工、铸造企业60多家,拆除排蜡窑245座,完成太华镇化工企业关闭签约等任务。94家企业实施了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规模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4.7%。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累计达9家。服务经济支撑有力。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01.9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1%;服务业后劲投入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8.4%。红星美凯龙宜兴商场主力店建成开业,华地集团成为首家百亿级商贸企业。60家企业完成主辅分离,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蓬勃兴起。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云湖景区一期、善卷洞景区整体改造进展顺利;年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1250万人次和120亿元。西渚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股份制商业银行集聚区雏形初现,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破千亿,金融助推功能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提速增效。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高效农业占比达58.7%,生物农业规模超过15亿元。感知农业提速发展,建成1万亩水产养殖感知技术应用示范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物联网实验站落户宜兴。17家企业通过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认定,兴望农牧等集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兴农业基地不断涌现。各类农民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13亿元,“阳羡茶”、“隆元大米”等地产品牌进一步打响。科技创新日渐活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2.6%;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27只,新增“三创”载体21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累计达7家。“艺萃”被行政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远东控股荣获全国质量奖。园区功能更趋完备。环科园以“园街一体化”为契机,加速启动八大功能性载体建设,获批成立全省唯一的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经济开发区光电产业园、华创基地竣工投用,新兴产业后劲投入占比达85.4%。陶瓷产业园高端陶瓷集聚效应日益彰显,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旭硝子集团。各工业集中区在建工业项目达309只,新建工业地产50万平方米。园区产出份额升至87%,特色产业占园区经济的比重超过60%。开放合作成果丰硕。完成到位注册外资5.6亿美元,协议引进市外资金39.2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47亿美元。境外投资创历史新高,总量、增速在无锡领先。中昱环保成功上市,到位股权融资、创投基金分别达36.1亿元、40亿元。海关直通点、出口基地、保税仓库等一批开放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城乡建设加速推进,城市转型步伐加快

  一批重要规划编制完善。以《东方水城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明确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及框架。精心做好高铁新城总体规划、环科新城控规和科创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细化完善湖荡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新一轮省村庄整治试点村规划。市规划展示馆建成开馆,成为集中展现城乡规划成果的新平台。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组织实施80只政府投资项目,累计完成工作量约45亿元。东氿大厦、创意产业中心主体封顶,市文化中心建设高效推进,东氿公园、洑溪河公园等一批大型城市绿地景观建成开放,高铁站前区建设进度加快。庆源大道东延段、宜广线太华段按期通车,兴杨路、宜金线改线、云湖环路全线贯通。人防立体停车楼完工投用,阳羡路、“平改坡”二期、王府周边区域等老城区改造工程实施到位。油车水库主体完工,埝径河、杨店涧、中央小农水二期等民生水利工程如期竣工。一批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建设氿滨水厂10万吨级深度处理工程,完成边缘山区供水管网年度改造任务。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改造顺利完成,宜城、环科园所有小区建成垃圾密闭化收运体系。新建污水主管网70公里,新增污水纳管1000户,城区、集镇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5.8%和85.5%。积极实施城市公交三年行动计划,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4%,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村村通”目标。管道天然气贯通所有镇和街道,城乡用户突破10.5万家。一批管理顽疾得到解决。加快物业管理扩面提质步伐,大力推广宜城物业管理新模式,初步搭建镇级物业管理新架构。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关心的市容环境难点问题,外来石料运输秩序、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等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尝试推行智能控制技术,主要交通干道的通畅率明显提升。积极探索镇级城市化管理工作,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一批生态成果巩固提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切实提升环境保护的常态化水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6,公众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名列全省第二。组织实施383个“治太”项目,创成183个排水达标区,高质量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一期工程,重点监测断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持续上升。民生环保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大力实施西氿备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完成222家企业的废气、烟尘、粉尘治理任务。强化土地节约导向,复垦整理土地3.5万亩,耕地和矿产资源保护水平名列全省前茅。确定6月5日为全市“宜居日”。一批特色镇村成为品牌。全面启动太华镇转型发展“八大工程”,高效推进13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镇、街道在道路改造、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了一批市政配套工程和特色景观工程。启动“陶都美丽乡村”和“幸福镇村”创建活动,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成2个省村庄整治特色村。周铁镇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南园村、核心村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的新亮点。

  三、群众生活日臻改善,社会转型步伐加快

  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强化公共财政导向,民生总投入较上年增长28.8%,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19.7%。实施10件16项实事工程,集中解决了一批重大民生问题。认真执行扶持经济薄弱村等强农支农政策,实施低收入群体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累计发放各类涉农、涉困补贴超过2.2亿元。切实加快“农改商”步伐,改造升级7个农贸市场,开设8家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区,满足市民“菜篮子”需求。民生保障标准稳步提高。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1.3%。社保扩面任务超额完成,企业职工医保新政顺利实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复员和带病退伍军人定期补助提标工作全面到位,尊老金发放范围扩大到80周岁以上,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140元。拓展住房公积金归集覆盖面,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010套(间),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乐龄居家养老日托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相继投用。募集善款8078万元,获助受济群众超2.6万人。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坚持优先发展各类教育,创建7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3家省优质幼儿园,加固中小学校舍5.1万平方米;教育现代化水平全省领先。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得到全面落实;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起步良好,国务院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在宜试点;妇幼保健所、新中医院落成投用。高水平承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入选省第二批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试点市。圆满完成人口普查、数字电视整转、文物普查等任务,地方志续修工作基本结束。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龙背山森林公园、宜园免门票开放,深受市民欢迎。基层基础管理得到加强。动态防控社会治安的关键要素,建成“技防城”一期工程,连续七年获得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称号。做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健全专业调处机制,信访绩效在无锡地区实现“三连冠”。探索基层群众自治互动,成立全省首家“小巷总理”培训基地,城镇社区扁平化管理实现全覆盖。扎实开展“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年”活动,强化基层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强势推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专项整治,筑牢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火墙”。青少年“四帮一”教育、安置帮教、农村“三资”管理等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精神文明建设富有实效。确定“崇文厚德,和谐奋发”为城市精神表述语,在全社会掀起了学习宣传城市精神的新热潮。广泛开展邻里互助、社区志愿、义工帮扶等群众性活动,再次被评为省文明城市,官林镇、万石镇、和桥镇北庄村创成全国文明镇、文明村。加强对外友好交流,成功举办“陶都风——宜兴陶瓷艺术深圳展”,多方面支援舟曲等挂钩结对地区发展。大力支持驻宜部队建设,继续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等工作。

  四、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政府转型步伐加快

  坚持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大力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章程开展工作。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结满意率达到92%。继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开通“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调整完善市镇两级财政结算体制,在苏南地区率先实行殡葬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组织学法活动,普法工作获全国先进。更加注重源头防腐,切实做好公共资金绩效审计、村干部“勤廉指数”测评等工作。组织开展“双百双促”企业服务月、“三解三促”下基层等活动,加大市政府50项重点工作的检查落实力度,促进了机关作风的持续好转。

  同时,外事、接待、邮政、通信、气象、档案、供销合作、机关事务、台湾事务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国检、税务、工商、质监、烟草、盐务、供电、海事等部门工作都有新的亮点和进步。

  各位代表,本届政府自2007年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经受住各种复杂局面的挑战和考验,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制约,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就,圆满完成了任期目标。今天的宜兴,正以豪迈的姿态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四年来:

  综合实力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连年攀升,年均递增17.8%;人均GDP达79080元,年均增量接近95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2007年翻了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始终高于无锡平均水平,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县域城市前列,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摘得多项国家级桂冠和荣誉。

  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中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市工业总产值、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890亿元和2797亿元,均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8.4个、10个百分点。四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6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3.8%。农业园区化比重是无锡平均水平的1.5倍。传统产业体系加速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3∶54.7∶41。

  城乡面貌在统筹并进中得到了整体性提升。投入近30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9.6平方公里扩大到66.3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55.5%提高到60.5%,城乡控制性详规、镇村建设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覆盖全市域。东氿新城形态初现,一批功能性载体、地标性景观加快建设。普惠共享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320公里;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全省领先。国家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共创成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示范村21个。

  生态保护在优化增长中走出了开创性路径。把生态宜居作为城市的核心价值来追求,打好控源截污、水系整治、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攻坚战。多措并举推进治太保源,连续四年实现“入湖河流水质优于入境河流水质、当年水质明显好于上年同期水质”的目标。累计关停化工、琉璃瓦等“三高两低”企业625家,基本完成矿山、小铸钢等落后产能退出任务,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降幅始终高于无锡平均水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了历史最高分。成功构建覆盖全市、全省一流的生态环保支撑体系,建成了国家生态市。

  民生民计在共建共享中又有了持续性改善。强化民生事业的优先投入保障机制,市财政直接用于民生的支出年均递增29.8%;累计投入30亿元,完成政府实事项目75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7年的1.6倍和1.7倍。四年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累计为3600个住房困难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4.4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达99.4%、100%,低保实现城乡并轨。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

  四年的艰苦奋斗,不仅收获了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更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工作经验。这四年,我们不懈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将上级要求与宜兴实际紧密结合,成功闯出了产业、城市、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宜兴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开阔、越走越坚实;这四年,我们敏锐把握化危为机之策,不仅成功应对太湖水质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冰雪干旱灾害等多重考验,而且将严峻形势倒逼转化成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四年,我们时刻牢记执政为民之本,无论发展任务有多重、财政压力有多大,始终坚持民生保障投入不减、民生建设力度不降,成就了一个民生改善的“加速期”;这四年,我们始终秉承务实有为之风,认真贯彻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心无旁骛抓发展,合力同心创事业,将勤奋敬业、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体现在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汇聚成政府工作的强大执行力和战斗力。

  发展硕果,有目共睹。这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宜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各方面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宜单位干部职工,向驻宜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宜兴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四年探索实践,也使我们更清醒认识到发展中的不足,主要是: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规模强企数量较少,科技人才支撑能力偏弱,总量提升与结构优化的压力依然并存;资源瓶颈制约越来越明显,环境刚性约束更趋严格,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并存;城乡功能板块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规模扩张和能级提升的压力依然并存;各种社会矛盾不容忽视,利益调整和管理创新的压力依然并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审视,积极面对,切实解决。

  新一届政府工作思路

  各位代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宜兴已经站在迈向“第二个率先”的重要关口。展望未来五年,宏观环境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战略目标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更加主动地把发展路径与区域实际结合起来,更加积极地把执政理念与民生愿望结合起来,矢志不渝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致力再创一个全面跨越的黄金五年期。

  今后五年,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统领,以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赶超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城市高品质、生态高文明、文化高品位、民生高福祉,勇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行军,致力把宜兴建设成为宁杭城市带上最强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最美新兴中等城市、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城市。

  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建成跨越赶超的苏南经济强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GDP超14万元,建成四大千亿级新兴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大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在苏南地区进位前移,成为全国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苏浙皖的区域性商贸中心、长三角新兴旅游目的地,始终走在全省率先进程的第一方阵。建成别具一格的滨氿花园城市。加大交通、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打造更具示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城市建成区达82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超过67%,东氿新城英姿展现,高铁新城、环科新城加快建设,“景观氿、宜居氿、生态氿”特色更明,“东方水城”初显轮廓和形态。建成全国一流的生态人居环境。全市林木覆盖率超过30%,万元GDP能耗降幅继续高于无锡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年均下降4%,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92以上,创成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建成魅力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全面完成名城保护发展重点工程,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增长5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率先完成15年基础教育普及任务,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建成水平更高的民生普惠体系。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接轨无锡,保障层次和待遇标准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省内领先,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满意度高于周边,每年民生投入增幅不低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幅,成为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之一。

  新一届政府工作的主要导向是:

  ——以做大做强为首要任务。树立更加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坚定不移地把“做大做强”贯穿到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始终,在变局中主动作为,在机遇中乘势而上,在挑战中勇于胜出,推动宜兴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强势崛起,成为无锡大市“一体两翼”格局中的坚强一翼。

  ——以转型发展为战略主线。承接和扩大“十一五”以来转型发展的良好路径和势头,进一步找准优化升级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关节点,更大力度推动产业、城市、生态、文化良性互动发展,实现更快速、更高明、更可持续的发展,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创造引领未来的“宜兴模式”。

  ——以开放创新为核心动力。勇于突破县级城市在“开放、创新”上的相对局限,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经济、对接外部世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平台上吸纳先进理念、集聚高端要素,紧紧依托科技和人才两大最活跃的因素,把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使开放创新成为推动宜兴发展的“主引擎”。

  ——以和谐奋发为根本保障。紧扣“勇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行军”的宏伟目标,集各方之智、聚各方之力,使共担时代重任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使共创精彩事业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追求,不自满、不懈怠、不折腾,营造和谐奋发的社会氛围,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2012年政府重点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是全面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根据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将以加快转型稳增长、做优环境提品质、繁荣文化显魅力、改善民生促和谐为总要求,以“经济转型加速年”、“社会管理创新年”、“企业服务深化年”活动为主抓手,加快提升产业、城市、生态、文化“四位一体”核心竞争力,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确保新一届政府工作实现“开门红”,为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现价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新增到位注册外资增长10%,自营出口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5%。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全年将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大力实施现代产业提升工程。按照做大总量、做优存量的思路,推动一二三产向“高端、高新、高效”方向转型,实现产业质态的根本性转变。确保工业经济稳中快进。把促进新兴产业裂变式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按照“重大项目突破年”要求,全力推进远东光电、硅谷电子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放大新兴产业规模优势,力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规模突破175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5%。继续引导化纤纺织、机械铸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附加值升级,综合运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延伸产业链,培育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全市技改投入、装备投入占比分别超过68%和28%。加大培优扶强力度,促进高成长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力争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0%,超50亿元企业突破10家。整合优化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季度集中观摩等制度,更大力度组织产销对接、开拓市场等活动,科学配置资金、能源等要素,落实各类税费调整及减负政策,全力帮助企业化解困难和制约。多元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三年提速行动计划,壮大服务业规模和能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再提升一个百分点,达42%。实施服务业大集团发展战略,以万达广场、八佰伴等商业综合体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连锁经营,放大核心商圈辐射力。依托线缆、环保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远东买卖宝、长三角金属物流园、国际环保城等平台功能,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旅游要素整合,联动开发云湖景区与西渚、太华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湖氵父旅游小镇、蜀山陶文化景区和滆湖生态湿地旅游区,全面完成善卷洞景区整体改造,新增一批特色景点和精品景区。启动金融商务区建设,吸引更多金融机构来宜驻点,多渠道扩大投融资规模及体系,加快把我市打造成苏南同级城市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数量最多、实力最强的地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坚持农业规模化、高效化发展路径,迅速拉开“五大新园区”建设框架,巩固提升茶叶、花卉等特色基地开发水平,打造现代农业的样板区和示范区。搭建农业科技推广平台,进一步扩大生物技术的研制规模和应用范围,有效提高农业智能化程度。加大地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27只。建立土地流转价格正常调整机制,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高质量建好油车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有序实施中央小农水三期项目区建设,编制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五年规划,加快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防洪保安能力。

  二、大力实施开放创新提升工程。坚持“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广辟对外通道,激活内生动力,加快走开放和创新互动融合的发展新路。扩大对外开放优势。构建强有力的开放激励机制,加强市级统筹,强化板块作用,实现全市联动招商。全领域开展招商引资,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与外部积极对接,致力引进更多的优质市场主体。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紧盯世界500强、大型国企和著名财团,多层次开展战略合作,全力突破总投资超百亿项目。突出产业招商主题,积极引进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产业延伸类、配套类项目,着力提升新兴产业集中度。拓宽资本进入渠道,支持规模优质企业通过整体上市、股权融资、增资扩股等途径,增加直接融资份额。以更大步伐“走出去”,主动调整外经贸结构,做强服务外包竞争力,力争完成进出口总额52亿美元。组织申报保税物流中心,切实提升口岸通关能级。汇聚优质创新要素。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突破创新型企业、领军型人才、创新平台载体、自主知识产权等关键环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9%。深化紧密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筹建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0只,畅通先进技术向企业的转移渠道。搭建重大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新增“三创”载体30万平方米,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鼓励知识产权创造和“两化融合”,壮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阵容。启动实施“陶都英才”工程,重视新生代企业家的培育和引导,对领军型人才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和激励。做大做强园区功效。深度细化环科园二次创业战略规划,在更大范围内整合集成环保科创资源,承担实施好以环保水处理为课题的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建成人才培训基地和产品展示馆,促其对接环保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园区,高起点建设科创新城CBD核心区和清华科技园,主攻重特大项目向“园中园”集聚,形成“产城一体”总框架。加大陶瓷产业园“腾笼换鸟”力度,为补齐做强陶瓷产业链辟出新空间。坚定不移地把优质要素向重点园区倾斜,推动园区形象、功能、内涵实现大提升,园区产出占比达到87.5%。鼓励支持各工业集中区错位发展,积极开发工业地产,争创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基地。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坚持政府主导方针,创新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入各类高端主体参与开发建设,形成多元投资、开放运作的新模式。建立科学的资产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监管制度,将投融资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如期完成殡葬改革阶段性任务。

  三、大力实施城乡品质提升工程。依据“锡宜一体化”的战略定位,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加快城市现代化、镇级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强化区域中心节点城市的辐射功能。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围绕“一圈三带”空间架构,优化完善“东方水城”、高铁新城、环科新城等总体规划,科学确定“三氿”等核心区块的发展定位及功能布局。以打造高品质的功能性载体和标志性空间为方向,修编完成城市慢行系统、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布点、阳羡湖核心景区等专项规划。引导社会公众参与规划决策和管理,保障城乡规划得到刚性执行和落实。优化城市整体形态。保持东氿新城投入强度,以东氿RBD为主核,加速启动建设东氿特大型城市旅游综合体、东氿老年养生综合体等功能性载体,建设新王婆桥工程,建成东氿大厦、创意产业中心两大地标性建筑。拉开高铁新城空间骨架,推进首期核心区征地拆迁,确保站前大道、站前广场与宁杭高铁同步竣工投运。加大力度改善宜城、丁蜀老城面貌,实施以人民南路、东山路为重点的城南路网综合改造,完成“平改坡”三期、荆溪南桥重建等项目,不断提升老小区、城中村和背街小巷的总体环境。完善综合配套功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早开工建设范蠡大道、滆湖东路、阳灵隧道等重点工程,有计划改造宜漕公路等市镇道路,确保环保大道、阳山荡路、科技大道竣工通车,尽全力做好宜马快速通道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推动农村路桥等级提升,完成危桥改造扫尾任务。加快公交设施更新升级,增设一批城乡公交线路和场站。实施光大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容,建设垃圾综合处置中心,确保垃圾处理能级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加速推进“川气入宜”,铺设天然气管道213公里,进一步提高老小区、农村集镇的进户率。延伸城乡管理网络。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全力构建网格化、精细化的城管新格局。持之以恒开展动态整治,大力解决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工程运输车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巩固提升市容环境、小区物业等管理成效。响应群众迫切需求,整合开发停车资源,强化道路节点控制和分流,有效提高交通和停车管理的组织化程度。更大力度推进镇级城市化管理行动,重点改善撤并集镇、偏远村庄等关键部位的脏乱差现象。加快“市民卡”、“金保工程”信息平台建设,搭建覆盖更广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网。

  四、大力实施生态文明提升工程。坚定不移走“环境优化增长”发展之路,坚决守住环保“底线”和生态“门槛”,全力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整体推进治太保源。积极开展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太湖清淤、东氿清淤等年度工程,有计划推进城区河道的围堰清淤和水系贯通工作,促进河湖水质持续好转。启动建设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主管网80公里,确保污水处理能级有大幅度提升。加大横山水库水源地、西氿备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氿滨水厂制水能级扩容、油车水库原水输送管道建设,启动桃溪湿地前期论证和规划,构建“多源保供”新格局。着力深化民生环保。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诉求,落实民生环保提标措施,严查严控企业排污行为,切实解决废气、烟尘、噪音等突出污染问题。强势开展重金属、固废危废、化工园区(集中区)专项整治,继续加强建材、粉灰企业的动态监管,如期完成丁蜀琉璃瓦企业、太华化工企业关停任务,坚决打好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的决胜战。全力抓好节能减排。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管理等措施,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程控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健全规划区域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压降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项目,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开展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严格项目用能评估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15只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10家以上。建立项目用地评估机制,努力提高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水平。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实施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试点。打造更多生态亮点。大规模开展绿化家园行动,实施环太湖生态景观林、河湖生态湿地修复、矿山宕口复绿等工程,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3.7%。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以太华、丁蜀为重点区域,精心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独具风貌的村级示范点。全面启动村庄环境整治两年行动计划,完成1662个自然村整治任务,新创国家生态村2个、“陶都美丽乡村”10个。

  五、大力实施民生保障提升工程。围绕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力度,优先安排民生项目,优先解决民生问题,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普惠于民。稳定重点人群就业率。保持促进就业政策的连续性,开辟多层次就业渠道,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实现本地劳动力就业2万人。建设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大市场,开展职业指导、创业培训、就业援助等系列活动,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就业问题。健全与劳动力输出地区的协调协作机制,推动人力资源与就业岗位相对接。严格执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防范劳资纠纷和欠薪问题。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线。加大社会保障统筹力度,将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新增扩面参保2万人,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落实工伤保险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计发新规定,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升到420元/月和100元/月。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有效供给,建成保障性住房2800套(间)。统筹做好助老、助残、助困等慈善福利工作,培育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增设居家养老服务站点60家,建成市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再开设8家农副产品平价直销区,切实完善对特困群体的社会帮扶机制。拓展公共服务受益面。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抓好校舍安全改造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完善基础教育保障体系,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积极争创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实质性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做好妇幼保健、人口计生等工作。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精心承办好斯诺克世界巡回赛等重大体育赛事。

  六、大力实施文化建设提升工程。遵循文化发展内在规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开启建设文化强市的坚实步伐,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保护传承文化遗存。巩固扩展“申名”成果,加快实施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蜀山古南街、葛鲍聚居地、月城街整修工作。积极推进文保单位升级,重点修缮潘家祠堂、阁老厅、徐大宗祠等历史古迹,以及吴冠中、钱松喦等名人旧居。保护性传承民间工艺和传统民俗,加大紫砂陶制作技艺、梁祝传说“申遗”力度。培育振兴文化产业。制定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纲要,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助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本地文化根基,打造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阳羡茶文化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三大基地,优先发展创意设计、数字传媒等重点文化产业,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群。多渠道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高质量承办第七届中国竹文化节,精心策划陶瓷文化展示及学术活动。整合开发文化交易、文化培训、文化展演等市场,带动文化消费持续升温。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整体推进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提标工程,进一步织密基层文化服务点,积极争创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继续抓好市文化中心建设,力争工程主体结构年内完工封顶。坚持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强化市图书馆、美术馆、陶博馆的服务功能。更大范围推进城乡文化区域互动,活跃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主题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食粮。弘扬时代人文精神。丰富、升华、践行城市精神,征集确定市徽、市歌,提振新时期宜兴发展的“精气神”。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开展“文明宜兴”市民大行动,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领域和内涵。成立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持续抓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促进广大市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选树一批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七、大力实施社会管理提升工程。以实施“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意见”为抓手,有效破解一批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全力维护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优化管理服务模式。更加注重源头控制,完善滚动排查长效机制,加快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覆盖”,及时发现、超前预警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市镇村三级调解网络,把专业调处机制向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延伸,及时疏导和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探索建立群众诉求受理中心,致力搭建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新渠道。夯实社会管理根基。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进一步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管理新架构,90%的社区创成无锡市和谐示范社区,增创8个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开展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试点,落实特殊人群分类管理和教育帮扶措施,加强虚拟社会动态管控,牢牢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增强自我管理协同能力,开展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创投活动,努力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加快以“技防镇”为重点的“技防城”二期建设,构建立体式的治安防控网,保持破案攻坚高压态势。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提高道路通行安全系数,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整合建设市综合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强化实战演练和战勤保障,有效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

  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宜兴已经踏上了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城市、勇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行军的新征程。市政府及各组成部门,务必心同此志,专注发展,精益求精做好每一项工作,以自身建设的大提升,推动宜兴未来的新跨越。

  倡学求进谋发展,致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政府。倡导勤学之风,构建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培训体系,借助“陶都大讲堂”等学习平台,促进广大公务人员丰富知识储备、走向理论前沿。鼓励学用相长,更加自觉地把学习融入到工作中,从先进理论、先进经验、先进标杆的学习中汲取新营养,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良性循环机制。积极创新求变,更大力度推进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的与时俱进,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求发展的举措和成效。

  勤勉尽责重担当,致力打造责任型、高效型政府。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适应跨越发展的新要求,在目标上高点定位,在竞争中敢于拼抢,在履职中创造业绩,常态化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打造各个条线、各个板块、各个领域的新亮点。细化推进工作的机制。更加注重系统性、统筹性、计划性,对重点工作继续实行过程控制、节点管理,构建科学的政务督查、效能监察和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工作提质、提速、提效。弘扬勤奋务实的作风。把抓落实、重实绩作为鲜明的工作导向,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各类应酬活动,认真解决责任缺失、效能低下、执行不力等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体现价值、赢得褒奖。

  以民为本清政风,致力打造亲民型、服务型政府。真心实意地尊重民意。继续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基层,“面对面”倾听意见,“点对点”解决问题;畅通“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政风行风热线等联系渠道,完成政府门户网站改版,持续提升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率。最大限度地集聚民力。坚持重大事项问计于基层,借智于专家,让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不遗余力地关注民生。普照公共财政阳光,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困难的事情帮起,从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对重大民生事项实行承诺制,全力推进政府实事工程,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

  依法守廉塑形象,致力打造法治型、廉洁型政府。主动把政府工作置于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之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的作用,切实提高建议和提案的办理质量及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率先完成法治政府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实施权力运行监控全覆盖工程,推进审计关口前移,坚决预防和惩治重点领域、敏感事项、关键岗位的腐败现象。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事,压降“三公”等一般性支出,切实把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以干净干事的良好形象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向前。

  各位代表,宜兴新一轮大发展的序幕已经开启。我们唯有释放所有的激情和智慧,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心血,才能担当时代重任,不负人民重托。让我们在中共宜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跨越赶超,为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城市、勇当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行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