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03期
市政府关于印发2011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2011-8-3)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时间:2012-08-23 12:17:18   [        ]     
文号 宜政发[2011]46号
制发机关 宜兴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12-08-23
文件类别 通知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政府工作目标与总体要求及2011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切实抓好今年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将全年的目标任务分解成50项具体工作任务,在各分管市长的领导下,由责任部门分别负责落实。现将《市政府2011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印发给你们。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分工,对各目标任务进行再分解、再细化、再量化,真正做到任务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市政府将定期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宜兴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三月十六日

市政府2011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

综合目标分解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均增长16%以上,力争增长25%以上,确保增幅超过无锡市平均水平。(市发改委、统计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市发改委、商务局、统计局)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市发改委、经信委)

4、万元GDP能耗下降4.5%。(市经信委)

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4.4%。(市环保局)

6、新增到位注册外资增长10%,自营出口增长12%。(市商务局)

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市人保局)

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以内。(市发改委、物价局)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市发改委、统计局、市委农办、人保局)

具体任务分解

一、农业农村类

1、实施现代农业增效计划。(市农林局、丁蜀镇、张渚镇、官林镇、徐舍镇、西渚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保收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推动现代高效农业规模扩张,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完成感知农业示范基地建设5万亩,实现生物农业产值增长10%以上。

全年“三资”投农超过4亿元,加快提高外向型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档次,继续抓好阳羡茶产业园建设,重点启动官林现代农业园、徐舍田浪农业园以及云湖路休闲农业园建设,加快形成规模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沿太湖生态农业区、滆湖高效渔业示范区、西部优质粮油生产区、南部休闲观光农业区等四大板块。

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成为新起点,加快蔬菜“条码制”销售推广步伐,力争年内覆盖到各中心镇。

2、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市委农办、市农林局、环保局)

启动实施“陶都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道路硬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等工程,打造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生态秀美、底蕴深厚的新农村典型,建成“陶都美丽乡村”8个以上。推动新农村建设由示范镇村向幸福镇村跨跃,力争创建无锡市幸福村22个。

大力开展“绿化家园”行动,创建无锡市森林镇3个、无锡市森林村25个,创成村庄绿化示范村30个,力争省级生态村占比达到40%

3、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市委农办)

培育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创建市级以上“五好”示范社20家以上。

4、组织实施《宜兴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试行)》。(市委农办、市人保局、国土局、财政局)

在丁蜀、官林两镇试点先行的基础上,确保该《办法》在全市全面实施,使我市的征地补偿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护。

5、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市委农办、市人保局、教育局、交通运输局、公用事业管理局、卫生局、供销总社)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8000人,转移12000人。

改造农村公路360公里,全面推开镇村客运班车运营,实现镇村客运全覆盖,切实改善边缘地区群众的出行条件。

实施安全饮用水改造二期工程,解决山区及边缘地区8000户居民安全饮用水问题。

积极探索农村户厕改造新方法,改造无害化卫生户厕5000座。

建设为农服务示范站10家。

6、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市国土局)

积极对上争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全年保障用地6000亩。实施土地复垦整理,新增耕地8000亩,确保3只土地整理项目通过上级验收,力争亿元GDP占用建设用地率下降8%

7、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市水利农机局)

续建油车水库工程,确保完成主体工程,成功实现试蓄水目标。

全面完成杨店涧小流域综合整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向阳涧、永红涧等重点小流域治理,大力提升山洪防御能力。

二、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类

8、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市经信委)

强化工业经济增产增效各项措施,抓好生产要素组织、调度和协调工作,保障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生产,确保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400亿元,实现工业利润150亿元,增幅均保持在20%以上,确保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增幅高于无锡市平均水平。

9、启动“新兴产业突破年”活动。(市经信委、环科园、经济开发区、官林镇、高塍镇)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全年实施五大新兴产业项目200只以上,新兴产业投入增长30%,确保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能源、光电子、新材料产出规模达1350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

引领工业园区转型发展,重点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40%以上。

10、加大工业有效投入。(市经信委)

大力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化纤、纺织、机械、陶瓷等产业引进先进装备,提升生产能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全年组织实施一期投资超亿元重点项目30只以上,完成工业后劲投入260亿元,确保工业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的比重超过68%,完成装备投入70亿元。

11、鼓励开发工业地产。(市经信委、国土局、规划局)

大力引进市场主体,集中开发以标准厂房和“三创”载体为主要形式的工业地产项目,山区镇、城郊街道工业项目原则上不新增工业用地,其他镇的一般项目和搬迁入区项目原则上“只供房不供地”,确保新建工业地产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12、加快建设“品牌强市”。(宜兴质监局、工商局)

成功创建全国电线电缆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力争国家环保质量检验监督中心立项建设。

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只以上,省著名商标6只以上,力争省级以上品牌经济占比超过43%

13、加快城市数字化建设。(市经信委、城市管理局、人口计生委)

有序推进“数字宜兴”体系建设,启动实施“空间地理数据库工程”、“人口数据库”二期工程。

继续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将环科园、各中心镇纳入统一管理数据平台。

制定“两化融合”行业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信息要素在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的嫁接和集成,力争创成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1个、示范企业10家以上。

三、服务业类

14、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市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办、发改委、上市办)

推动银企合作,确保全年新增贷款166亿元,贷款增幅高于全省和无锡市平均水平,余额存贷比确保75%以上。年内引进3家以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创办小额贷款公司12家以上,比全省提前1年实现小额贷款公司镇级全覆盖。

拓宽融资渠道,新增上市企业6家以上,募集资金20亿元以上;培育拟上市企业50家。

积极鼓励各投资机构来宜设点、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确保全年引进股权融资30亿元。

着力建设科技金融体系,建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创投基金20家以上,各镇园、街道设立1-2家本土股权融资基金。

15、提速发展服务业。(市发改委、商务局、物价局、建设局、环科园、经济开发区、宜城街道、官林镇、徐舍镇)

编制《宜兴市服务业三年提速计划》,确保服务业后劲投入增长18%以上,达到16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2%;新增1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开展“城市经济培育年”活动,启动万达广场、东方汽车城、东氿金融街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基本建成长三角金属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力争新增销售超100亿元的市场及企业1家,超50亿元的市场及企业2家。

启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率先实施城区锦绣、谢桥菜场及官林、徐舍镇农贸市场商场化改造工程。

依托宜兴软件园、创意软件园等已建载体,积极培育检验检测和环保设施两大特色门类,确保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增长40%以上。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控价格水平,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16、积极鼓励主辅分离。(市财政局、发改委)

充分激发企业开展主辅分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年内主辅分离企业不少于60家。

17、纵深推进旅游振兴。(市旅游局、规划局、湖氵父镇、丁蜀镇、西渚镇、云湖办)

高质高效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善卷景区整体改造,提升完善阳羡景区配套功能,确保云湖景区一期建成开放,全年接待游客数突破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20亿元。

陶都陶瓷城申报成功国家 4A级景区,实质性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培育无锡市三星级及以上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点15家以上。

四、科技人才类

18、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市科技局)

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扎实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全年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0只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以上。力争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期检查。

19、提升“三创”载体建设内涵。(市科技局)

完善科技创业孵化、高新技术研发、公共技术服务“三大科技平台”体系,新增“三创”载体30万平方米,新建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20家。

20、推进“六大产学研合作工程”建设。(市科技局)

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只以上,新拓展全面合作院校2家,新增校企共建研发机构15家。

加快组建国家水处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重大产学研合作体5个以上。

21、大力培育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市科技局、宜兴质监局)

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位一体”知识产权企业培育计划,力争专利申请量突破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1000件以上,授权专利2000件以上;培育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能引领制订行业或国家标准的创新型企业。

22、创新招才引智模式。(市委组织部、市人保局、科技局)

实施产业与人才“1+1”提升计划,新引进“双高”人才240人、海归人才80人,注册落户“530”企业25家,推动规模企业、高端人才实现对接与合作。

五、改革开放类

23、实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市财政局)

完善市镇两级财政结算体制,明确市镇两级财税收入范围,充分调动基层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24、强化中介机构监督和管理。(市发改委)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职能和作用,加强中介组织制度建设,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健全中介行业信用体系,提高中介组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优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和效能,确保购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5、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市民政局、规划局、建设局、官林镇、徐舍镇)

高标准建设好金鸡山骨灰堂及生态墓区,完成官林、徐舍骨灰堂建设和其他镇(街道)骨灰堂建设规划。完成全市散葬坟墓清理,规范和加强公墓管理,推进葬式改革。

26、全面推动开放转型。(市商务局、经信委)

全面提升大开放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更多地投向城乡建设、旅游开发、社会事业等领域,确保新增到位注册外资5.5亿美元、市外(内资项目)资金到账39亿元以上,年内引进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5只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到位注册外资占比分别提升12个百分点,确保利用外资在无锡大市的排位不降。

27、继续扩大战略合作。(市商务局、经信委)

积极推动各类优质资源、优质企业,与国企、央企、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力争新增合作央企10家以上。

28、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市商务局、口岸办、宜兴国检局、海关宜兴办事处)

加大线缆、陶瓷、环保等出口基地建设力度,启动申报“江苏省光伏产业出口基地”,制订贸易协作化规程,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

力争江苏检验检疫陶瓷检测实验室升格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进出口免检企业“零突破”。

积极构建铁、公、水、空一体化通关大格局,加快“三仓一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口岸功能由配套完善向资源整合转变。

六、生态环保类

29、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市环保局、经信委、建设局、公用事业管理局、农林局、水利农机局)

巩固提升国家生态市创建成果,编制《宜兴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持续推进国家级生态镇、省级生态村和绿色社区等“细胞工程”创建工作,确保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动态指标保持长期稳定。确保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复核。

30、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市环保局、经信委、建设局、商务局、农林局、公用事业管理局、公安局、城市管理局)

全面落实《宜兴市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以电(热)力、冶金、化工、非金属矿业整治和城市扬尘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油气回收、秸秆禁烧为重点,着力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监测监控体系,年底前关停中心城区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小锅炉。

启动建设环境空气移动监测平台,建成1个灰霾自动监测站。

31、铁腕开展治太保源。(市环保局、太湖办、水利农机局、建设局、公用事业管理局、农林局、丁蜀镇、周铁镇、新庄街道)

高标准完成排水达标区创建扫尾工作,确保年内城区和集镇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6%85%

继续深化以截污、纳管、清淤为重点的入湖河流综合整治,推进以周铁、新庄、丁蜀为重点区域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筑牢水源保护的严密屏障。

启动实施农村河道轮浚行动,确保清淤河道170条以上、土方275万方以上;完成太湖清淤三期及东氿清淤工程,提升河湖生态功能。

32、深入推进民生环保。(市环保局、经信委、安监局、城市管理局、国土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

更大力度推进民生环保专项行动,围绕废气、烟尘、噪音等涉及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势推进琉璃瓦、铸造、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整合整治工作,确保全年关停化工、铸造等企业60家以上。

扎实开展水泥建材企业清洁生产达标创建活动,确保所有水泥建材企业实现规范化开采、清洁化生产、密闭化运输。

33、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市经信委、环保局、农林局、公用事业管理局、经济开发区)

开展重点节能竞赛、“高效煤粉锅炉技术系统”现场推介等活动,引导督促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逐步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10只以上,5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下降7%

以工业结构减排、城镇生活污水接管减排为重点,致力削减污染物排放,确保完成刚性减排目标。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力争经济开发区创建成省级低碳园区。

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修建生态拦截沟渠塘,继续扩大生物农药覆盖面,力争化肥农药施用量下降2%,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34、确保饮用水水质稳定达标。(市水利农机局、公用事业管理局、环保局、农林局)

加强对横山水库上游污染和入库水质的动态监控,确保百万市民的饮用水安全。

持续开展西氿水源地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控西氿上下游沿线排污企业,继续推进围网养殖、畜禽养殖场整治,消除水质安全隐患,确保备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

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类

35、做好重要规划编制实施工作。(市规划局)

精心编制东方水城、高铁新城的战略性规划,进一步优化明晰“一圈三带”城乡空间构架,以科学规划指导未来城市发展。

深化细化大学城周边控规、葛鲍聚居地保护规划等重点规划及城市设计,认真编制龙背山东部地区开发建设规划。

调整完善市镇两级总体规划,加大镇级控规的覆盖深度。

36、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建设局、规划局、公用事业管理局)

交通:做好宁杭客运专线宜兴段各项收尾工作,确保按期建成、如期通车;开工建设科技大道、104国道南段、芳阳路等主干公路;建成兴杨路、高铁站前大道、环保大道等续建道路;组织实施宜金线、川善线、104国道潘归段等道路绿化建设;加快推进宜马高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公交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城东、丁蜀等公交场站。

市政:有序实施高铁新城首期启动区的拆迁安置、道路建设及功能配套,按期建成宜兴站、站前广场、综合客运中心等公建设施;组织实施东氿北路等工程,加速建设文化中心、东氿大厦等功能性载体,如期建成东氿公园、大溪河公园;完成茶局巷立体停车楼等工程。

公建:加快城北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新建污水主管网55公里、小区雨污分流改造10万平方米;启动建设氿滨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全面推进光大电厂二期扩容项目,实施150/日污泥干化处理项目;主动对接“川气东送”,新建中压天然气管网95公里。

37、继续改善老城区环境面貌。(市建设局、宜城街道)

启动“城中村改造五年计划”,实施徐坝村地块改造,完成“平改坡”二期、王府周边区域综合改造等工程。

38、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市城市管理局、公用事业管理局、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规划局、公安局、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宜城街道、环科园、经济开发区、丁蜀镇)

持续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实施“镇级城市化管理三年计划”,提升城乡一体化管理水平。

围绕“扩面提优”深化小区物业管理,将物业管理新模式由宜城城区拓展至环科园、经济开发区、丁蜀镇和有条件的中心镇,大力开展星级评比活动,让更多群众享受优质物业服务。

深入推进城市畅通工程,建立健全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机制,加快城区路网优化和节点改造,尽全力缓解交通拥堵现象。

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合理调控房地产供应总量和结构,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39、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市发改委、财政局、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创新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运作机制,维持政府投资适度规模。结合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和竣工验收。

完善招投标平台功能,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监管举措,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招投标市场秩序。

探索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国库集中支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

八、社会事业类

40、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

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师资,建成8所无锡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积极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加大教育投入,启动南邮通达学院新校区建设,推进城东新实验小学、湖滨实验学校建设,高标准建成市职教公共实训基地。

41、优化公共卫生服务。(市卫生局)

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严把供应、使用、补偿等关键环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合格率达100%

建成新中医院、妇幼保健所、官林医院。

42、彰显城市文化特质。(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局、文广新局、市政府办公室、丁蜀镇、宜城街道、和桥镇)

开展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推进潘家祠堂、吴冠中故居等一批文保单位、名人名居修缮工作,力争申报成功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举办“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深圳展”。

43、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市体育局、广播电视台)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进千人以上自然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工程,确保2/3的镇园、街道建成“一馆、一池、一中心”。

全面完成数字电视整转工作任务,实现数字电视城乡全覆盖。

44、稳定和扩大就业。(市人保局、教育局)

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实施稳定岗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等三项计划,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本市劳动力实现就业2万人。

积极开展劳动力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开展各类就业培训3.2万人,开展创业培训1300人,培养高技能人才2000人。

规范分配秩序,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稳定。

45、推进全民社保工程。(市人保局、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

加大扩面力度,提高扩面质量,确保全年扩面新增参保2万人以上,净增缴费人数1.4万人以上,实现参保人数、实际缴费人数和基金征缴收入同步增长,确保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8%

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继续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增至每人每月85元。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开工建设“钱墅人家”二期、“尚福公寓”公共租赁住房、“新城嘉园”公共租赁住房,确保交付使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1250套。

46、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市民政局、残联)

充分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进一步推进助学、助医、助残、助困、助老和应急救助等“六大救助”工程,扩大困难群众受益面,全年慈善救助款额超过3000万元。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站点130家,创建12家省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站点。

改造市残疾人培训中心,建成市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

47、深化“平安宜兴”建设。(市委宣传部、政法委、市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安监局、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全面完成“技防城”二期工程,积极推进“技防镇”升级改造。

有效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集中整治治安乱点,严厉打击恶性暴力犯罪和多发性侵财型犯罪。

深入实施源头预防工程,创新群防群治、流动人口管控、特殊人群帮教等工作体制,加强虚拟社会引导和管理,筑牢维稳第一道防线。

坚持教育培训、隐患排查、依法查处不放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启动全国药品安全示范市创建工作。

九、政府自身建设类

48、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市政府办公室、公安局)

积极推进城市应急中心、公安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一体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全市应急管理平台,提高综合救援队伍实战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处理突发事件和各种灾害的能力。

49、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市政府办公室、法制办、司法局、行政服务中心)

完善依法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健全行政争议调解机制,全面实施行政执法质量考核,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全面启动“六五”普法规划。

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完成电子政务平台系统升级,基本实现市属部门自建系统与电子政务平台网络对接,着力构建省、无锡、宜兴及镇级行政服务中心四级便民服务网络体系。

50、努力建设节约型政府。(市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

继续完善镇级债务管理体制,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控制程序,实现对镇财政的全面监管。

加快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逐步把内控机制向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和镇、街道、村(社区)延伸。

积极探索党政同审,抓好公共支出、重点工程、专项经费绩效审计及动态监察,促进资金的规范、合理、有效使用。

压缩会议接待、出国出访、公车购置等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经常性支出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