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02期
市政府关于印发2014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时间:2014-03-31 14:50:00   [        ]     
文号 宜政发[2014]56号
制发机关 中国宜兴
成文日期 2014-03-31
文件类别 通知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政府工作目标与总体要求及2014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切实抓好今年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将全年的目标任务分解成50项具体工作任务,在各分管市长的领导下,由责任部门分别负责落实。现将《市政府2014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印发给你们。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位。市政府将定期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宜兴市人民政府

2014年3月27日

 

市政府2014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

 

综合目标分解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力争10%。(市发改委、统计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市发改委、商务局、统计局)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市发改委、经信委)

4、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市发改委、经信委)

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市环保局)

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市人社局)

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省定范围以内。(市发改委、物价局)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左右。(市发改委、统计局、人社局、市委农办)

具体任务分解

一、农业农村类

1、以改革激发农村活力。(市委农办、市国土局、法制办、人社局、西渚镇、丁蜀镇)

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三年完成计划”,采取“确权确地、确权确股”等形式,在西渚全镇、每个镇(街道)至少选取一个村,试点推开确权登记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严格落实土地流转合同备案制度,对土地流转强化管理、防控风险、动态调价,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稳妥实施《宜兴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重点推动丁蜀镇征地补偿新政取得试点成果,为全市规范征地补偿提供参考示范。

2、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市农林局、市委农办、市粮食局、供销总社、丁蜀镇、张渚镇、周铁镇、官林镇、徐舍镇、杨巷镇、万石镇)

做强七大重点农业产业园区主阵地,高标准建设苏宁现代农业产业园,招引优质资本,建办龙头企业,实现三资投农15亿元。

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品牌化建设,放大茶叶、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增值效应,推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感知农业等新兴业态做亮点、上规模。

以科技推动农业转型,推广立体种养、秸秆综合利用等循环模式,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和优良品种展示基地。

积极构建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平台,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

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进一步扩大放心粮油覆盖面,不断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指标。

3、构建优美农居环境。(市规划局、建设局、公用事业局、国土局、环保局、市委农办、湖氵父镇、徐舍镇)

率先在湖氵父、徐舍开展农村宅基地建房试点,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保留村庄改造提升工作。

构建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探索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专业化管理模式,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按物业化、市场化模式纳归专业公司统一管理,确保规划布点村全部达到二星或三星康居乡村标准,打造10个以上村庄整治标杆示范村。

继续开展“幸福镇村”创建活动,争创省级以上生态村5个、无锡市幸福镇(街道)4个、幸福村32个,致力打造“美丽中国”示范区。

4、壮大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市委农办、市农林局、供销总社)

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生产经营组织,打造省合作社规范发展样板区,培育15家以上示范家庭农场,新建12家为农服务示范社,新增5个循环农业基地,促进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5、落实各项惠农实事。(市委农办、市人社局、教育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物价局)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9500人,转移就业1.2万人。

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改建农路桥梁20座。

继续推进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程,对5家以上符合条件的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科学管理运行全市40家农产品平价商店,确保真正实现稳价惠民。

6、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市国土局)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完成土地复垦4000亩,盘活存量2000亩。

7、开展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市水利农机局)

抓好防洪保安工程,全面完成五千亩以上圩区达标建设和库塘除险、涧沟整治等任务。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新建、高塍、万石等中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任务。

扎实开展西溪河、埝径河、厔溪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高标准完成新街、和桥、芳桥项目区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

二、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类

8、突出实体经济有效投入。(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万石镇)

开展“项目竞赛年”活动,继续执行强有力的领导挂钩制度,扭住供地、开工、达产等关键节点,倒逼建设进度。

加快推进灵谷化工二期、华谊新材料、协联热电、万石国际石材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实施重大工业、服务业项目90只以上,引进总投资1亿美元重大项目3只以上。

9、注重企业发展质效。(市经信委)

以“提质提效”为主方向,加速实施“百企技改提升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现有闲置厂房和土地,引导企业上高水平、“零供地”技改项目。

10、强化企业服务绩效。(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市委组织部)

修订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意见,完善定企联系、跟踪服务等一系列制度,引导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先投向成长性中小企业和产业带动强、财税贡献高的优质项目,落实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等涉企优惠政策,切实保障企业稳健运行。

11、推动制造业加快升级。(市经信委)

紧扣电线电缆、节能环保两大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加快产品换代、产能聚合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新材料、新能源、光电子等产业集群,力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出规模突破2000亿元。

通过技术革新、装备更新、品牌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争创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5家。

加大“三个一百”企业培育力度,创新完善企业家培训、激励机制,组织百强企业相互观摩和竞赛,力争规模工业产值增幅超过6%。

12、高标准建设三大重点园区。(市经信委、商务局、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丁蜀镇)

按照一流园区定位,做优三大重点园区框架、功能和布局,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主阵地作用,力争引进百亿级项目1-2只、培育百亿级企业2家,确保三大园区对全市利用外资贡献度达70%以上。

环科园以打造环保产业高地为目标,依托环保产业集团,合建一批具有权威影响力的高端研发平台,集聚一批国际前沿环保企业进驻发展。

开发区以升格为契机,进一步显化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加快绿色食品饮料、高端动力机械等特色“园中园”建设,力争工业总量突破600亿元。

对陶瓷产业园东扩区形态进行整体设计,改造重点节点路段,争创省级生态园区。

13、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市经信委、人社局、公用事业局、文广新局、卫生局、民政局、人口计生委、农村商业银行)

充实完善市民卡整体功能,整合公用事业收费、图书借阅等功能,进一步优化便民效应。

建设居民健康档案数据管理中心,提高医疗事业信息化程度。

按照国家“金人工程”建设要求,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库建设和应用,确保人口信息化建设达标率在95%以上。

构建市、街道(镇)、社区(村)三级联网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推进社区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

建立覆盖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网,提升公共就业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服务业类

14、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市金融办、人民银行)

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提高信贷投放效率和周转速度,确保新增贷款增幅高于无锡市平均水平。

15、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市委政法委、市金融办、经信委、人民银行、公安局、法院、检察院)

强化政银企协作联动、风险共担,加强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效处置大额存量不良贷款,切实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研究企业贷款周转金扩面工作,推进担保公司规范化发展,解决转贷难、担保难问题。

加快推进出险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偿工作,梳理企业融资担保圈,推动形成良性互保联保关系。

16、推动服务业发展壮大。(市发改委、商务局、宜城街道)

大力实施“服务业品质提升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再上升1个百分点。

创新城市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华地、新苏南等商贸骨干做大做强,加速八佰伴购物中心等项目进程。

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加大重点市场、优势企业培育力度,引导本土商业“老字号”扩张发展,力争新增百亿级市场2家。

实施商贸流通城乡一体化工程,实现镇级大中型超市全覆盖,中心村小型超市全覆盖。

17、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市旅游园林局、旅游产业集团、农林局、市政府办公室、文广新局、陶瓷行业协会、市委宣传部、湖氵父镇)

编制大5A级景区提升计划和整合规划,集聚阳羡生态旅游区、云湖景区、善卷洞景区、龙池山景区等优质资源,联合成立“阳羡景区”,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同步推进阳羡湖旅游小镇及苏宁文体旅游综合体等景区配套工程。

依托旅游产业集团,整合集成全市旅游要素,对接结盟高端市场主体,力争在产业化、市场化经营上取得突破。组建运营市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交通集散、游线集成和信息咨询等配套功能。

研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政策,创意策划“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等精品项目,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打造5个无锡市级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

开展“智慧旅游年”活动,探索开发手机导览、电子门票等信息平台,启动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建设。

开展多频次、集群式营销推介,办好陶文化、素食文化等为主题的节会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城市品牌影响力,力争年接待游客增幅超过15%。

四、科技人才类

18、整体提升科创能力。(市科技局)

加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力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引育高新产业化项目200只,做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提高经济贡献率。

强化科技招商、协同创新,依托科技镇长团、国际合作网络等资源优势,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30只、国际技术合作项目8只,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0家。

释放创新载体活力,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确保企业入驻率超过90%,入孵企业产业化率达80%。

19、推动知识产权量质并举。(市科技局)

全年实现专利申请4800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件以上,加快实现规模企业专利申请全覆盖。

20、开辟招纳英才新渠道。(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科技局)

构建政策、平台、服务等立体优势,新增高层次人才450名,海外留学人才150名,新增引育国家人才10名,省“双创计划”人才12名,着力提高人才与产业的契合度。

五、改革开放类

21、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市发改委、人社局、编办、药监局、卫生局、工商局、交通运输局、招管办)

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生产经营类转企改制等工作。

整合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减少职责交叉,构建“大监管”格局。

纵深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科学统筹公共卫生布局和资源。

探索创新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运营、电子化招投标等运作新机制。

22、优化国资运营监管模式。(市国资办、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经信委、监察局、审计局、公用事业局、机关事务局、交通运输局、建设局)

以绩效考核为导向,对重点企业建立分类考核激励体系。

推行企业市场化运作,全面实施国有资产交易及租赁公开操作,逐步完善经营性国资监管体制,实现国资保值增值率达2.5%以上。

规范镇级国资管理运行机制,摸清底数、建账立册,严格镇级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

建立健全机关办公用房集中统一管理制度,对涉及维修、改造、装潢、设备购置及更新等环节,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规范流程,扎口管理。

2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市发改委、财政局、上市办、金融办、审计局、建设局、国土局)

落实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严格执行政府投资工程代建制,加快组建项目评审中心,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概算、变更等方面的评审管理,切实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和规范镇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镇级政府性土地抵押融资管理,强化政府性债务动态监控体制,有效把控政府投资规模,确保镇级财政安全运行。

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企业融资体系,扩大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比重,拓展私募债券、产业基金、股权并购等直接融资渠道,确保5家优质企业通过IPO、“新三板”实现挂牌上市,实现股权融资等各类融资20亿元。

24、提升对外开放带动力。(市商务局、经信委、发改委)

建立市领导牵头招商机制,强化市投资促进中心功能,统筹市镇两级招商力量,强势开展招商攻坚行动,完成到位注册外资6亿美元,引进市外工业内资53亿元、服务业内资30亿元。

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加强以企引企、产业链招商,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积极发展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力争本土企业在嫁接大型央企、国际强企、实力民企上实现新突破。

25、强化外经外贸举措。(市商务局、口岸办、宜兴检验检疫局、无锡海关驻宜兴办事处)

深化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进出口服务平台,壮大外贸主体队伍,年内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1亿美元,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38.1亿美元,同比增长4%,继续保持无锡领先。

引导支持泛太矿业、国电晶德、远东电缆等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走出去”,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企业品牌。

依托线缆检测、环保设计研发及陶瓷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我市服务外包特色,新培育引进服务外包企业10家以上。

六、生态环保类

26、严守生态红线规划。(市环保局、规划局)

以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为引领,进一步细化生态红线保护区域范围,落实分类分级管控要求,严把准入门槛,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科学指导区域内项目规划建设。

27、全力推进治太工程。(市太湖办、水利农机局、公用事业局)

制定主要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整治方案,重点实施大港河、乌溪港等河流近岸综合治理,完善蓝藻打捞处置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水质持续改善。

继续提升污水处理水平,新建污水主管网60公里,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竣工,推进官林凌霞、欧亚华都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28、实施民生环保工程。(市环保局、经信委、建设局、商务局、公安局)

以大气环境整治为重点,突出抓好热电、水泥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积极削减“一区、两园、三线”区域内异味、扬尘污染,提升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实施“蓝天工程”,开展建筑工地扬尘整治、秸秆禁烧、油气回收、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工作,全面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力争空气优良指数好于上年。

29、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市经信委、环保局、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严开展第三轮化工行业整治,落实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各项强制性规定,实施20只以上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进一步压降污染排放总量。

鼓励环科园、开发区在建成省级生态园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低碳园区,积极倡导和推动低碳生活。

30、全面保障饮用水安全。(市水利农机局、公用事业局、环保局、太华镇、西渚镇、湖氵父镇、徐舍镇、新街街道)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横山水库、油车水库、西氿等水源地保护,编制水源地调配方案和应急预案,扎实开展控源截污、水质监测、执法巡查等日常工作,确保水环境质量指数全面达标。

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类

31、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市规划局、公用事业局、水利农机局、周铁镇)

专题研究未来供水战略、城区水系修复、城区住宅与人口预测、城区老旧居住区更新、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老工业用地调整等课题。

以宜南山区为重点区域,深度开展可建设资源调查,为科学保护开发提供规划参考。

修编月城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规,研究周铁镇历史古街区聚落课题,促进名城保护和发展。

32、展现城市现代气息。(市建设局、规划局、农村商业银行、高铁办、文广新局)

加速东氿RBD及周边地块开发进程,启动东氿嘉年华、远东总部大楼等项目,加快农村商业银行新大楼建设,力争市文化中心开放运营,打造东氿新城“新热点”。

继续做精做优高铁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和周边地区控制性详规,开建站前商务酒店、综合立体停车楼等工程,推进启动区主干道路建设,加快拉开高铁新城主框架。

33、改善老城功能形态。(市建设局、宜城街道、丁蜀镇)

稳步推进陶都路、丁山路改造工程,完成荆溪南路、荆溪中桥改造,同步实施土城路、解放东路改造。

完成宜城、丁蜀7个老小区和5个城中村改造工程。

34、提升综合配套功能。(市交通运输局、公用事业局、建设局、环科园、宜城街道)

实施宁杭高速东互通、潘西线等工程,实现阳灵隧道主体完工,确保滆湖东路、104国道洑东段、新庄大桥等路桥建成通车。

完成高铁新城、城西等公交首末站建设,进一步提高交通便捷度。

推进宜城工业水厂改扩建工程,提速光大垃圾焚烧二期扩容和污泥处置项目,加快“油改气”、燃气管网扩面步伐,提高公用设施承载能级。

35、推行农业看护房整治模式。(市城市管理局)

参照云湖路沿线看护房整治模式,严格规划标准和建设要求,全面整治改造全市主干道路沿线看护房,建立以村级为主导的长效管理机制,营造更优的主干道路沿线环境。

6、构建管理一体化格局。(市城市管理局、规划局、经信委、环保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公用事业局、国土局)

扎实开展“环境提升年”活动,健全上下联动、线面结合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管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由应急向常态转变,实现城乡管理无缝对接,力争创成省城市管理优秀城市。

创新城区河道、出租车行业等专业管理制度,通过综合性施策,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题。

以人民路为重点,组织开展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和文明示范路创建。

大力整治宜南山区违法建设,落实源头管控、动态执法等措施,加快消除局部地带的管理盲点。

更大力度推进矿产品运输秩序整治,突出抓好宜广线、丰张线交汇处的三角地带粉尘污染问题,建立“开采、运输、生产、加工”全过程的长效监管机制。

巩固镇级城市化管理成果,把力量和触角向镇周边、偏远村延伸,促进市镇管理同质提升。

八、社会事业类

37、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建设局、和桥镇)

推进教育创建,力争首批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验收。

实施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和桥中学新校、实验小学城东分校等建设工程,新建城东幼儿园,扩建湖滨幼儿园。

新创建省优质园7所,力争每镇至少有1所达省优标准公办中心幼儿园,全市90%的村(涉农社区)幼儿园建成优质幼儿园,进一步扩大公办幼儿园数量和比例。

加快学校装备投入,完成40所中小学教育装备一类标准建设。

加强宜兴开放大学、社区培训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创建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

规范教育管理秩序,继续健全社会培训机构、校车安全等长效管理机制。

38、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市卫生局、规划局、建设局)

扎实开展市医疗中心、精神卫生中心、120急救指挥中心及血站的规划建设工作。

完成6家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整体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39、扎实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市文广新局、规划局、市委宣传部、陶瓷行业协会、台办、丁蜀镇)

加快实施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蜀山古南街、前墅龙窑、瀛园等文保单位修整工作。

全面启动《宜兴通史》编纂,推进“宜兴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民办文化场馆建设等工作。

积极传播紫砂文化,建设海峡两岸紫砂文化交流基地,加快“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启动工作。

40、促进文化产业提速发展。(市文广新局)

编制完成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配套出台扶持政策,助推文化产业提速发展。

加快推进凤凰文化广场、中国宜兴艺术家村等载体建设,继续深化陶博馆对外交流合作,更好活跃和繁荣文化市场。

积极拓展创意设计、游戏动漫等新兴业态,着力培育本地文化龙头企业,新增2家亿元以上文化企业,争创一批无锡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企业(基地),持续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

41、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市文广新局、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广播电视台、市文明办)

做好省文明城市迎检工作,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大提升活动,进一步增强宜兴城市精神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扩大镇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普及面和受益面,启动实施村(社区)文化服务标准化提升工程,创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广泛开展“幸福宜兴·文化民生”文化区域互动活动,全年演出量不少于300个文艺节目,惠及群众17万人次。

启动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精心办好市第八届运动会。

继续实施农村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完成9.2万户改造任务。

42、持续稳定就业局势。(市人社局)

落实促进就业创业各项制度,构建辐射全市域的信息服务网,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服务,实现新增就业2万人。

43、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市人社局、民政局、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卫生局)

加大各类保险征缴力度,确保社保扩面1.2万人。

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分别提高到560元和138元。

做好企业职工医保与城镇职工医保并轨运行工作,促进医保制度框架相统一。

继续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基本建成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2000套(间),让更多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

44、健全社会帮扶机制。(市民政局、残联、宜城街道)

继续大力实施慈善帮扶、助残济困等工程,确保全年募集慈善资金4100万元,发放善款3100万元,实现社会救助由“生存型保障”向“发展型保障”转变。

实施市养老护理中心、居家养老配餐中心等工程。

建成运行6个镇级残疾人安养院、6个镇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

45、优化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

发挥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平台作用,实行信访、调解一站式受理、专业化处置,进一步提升维稳统筹能力和工作效率。

加快稳定评估扩面,健全动态排查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46、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市公安局、市政府办公室、消防大队、安监局、药监局)

深入推进“技防城”二期工程建设,新增14套电子警察监控系统和12套卡口系统点位,不断推动技防设施改造扩面。

加快社会消防设施全覆盖,动态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网,构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努力打造全省最安全地区。

完善综合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功能,充分发挥突发事件短信平台作用,强化专业实战演练和战勤保障,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

47、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市民政局、公安局)

积极推进政社互动,建立健全社区、社团、社工联动机制,完善参与型、自治型社会治理结构。

切实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力争城乡社区全面达到省级和谐示范社区(村)标准。

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帮助流动人口更好享受公共服务。

九、政府自身建设类

48、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市法制办、司法局)

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施规划,完善依法行政考评标准,全面规范行政流程,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继续加大“六五”普法宣传力度,推动“法治宜兴”建设。

49、切实提高作风效能。(市政府办公室、监察局、行政服务中心)

以抓落实为目标,聚焦行政公权力和服务窗口单位,开展“中梗阻”专项整治行动,采取理顺职能、强势督查、专项评议等措施,扭转和消除“工作飘浮、责任空转、慵懒散拖”等现象,着力解决职责不清、定位不准、执法不公等问题,打破末端麻木,确保政令畅通。

坚持阳光施政,启动行政服务中心新建工程,完善行权网运行平台,打造透明一流的政务环境。

50、建设廉洁节俭型政府。(市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机关事务局、市政府办公室)

强化制度约束和权力内控,加大“任中审计、责任追究、结果运用”力度,巩固完善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从紧从严安排行政开支,严控车辆、会议、接待、出国(境)等公务经费,确保实现“只减不增”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