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03期
市政府关于印发2016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时间:2016-06-02 16:35:00   [        ]     
文号 宜政发[2016]55号
制发机关 中国宜兴
成文日期 2016-09-26
文件类别 通知
文件状态 执行中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政府工作目标与总体要求及2016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切实抓好今年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将全年的目标任务分解成51项具体工作任务,在各分管市长的领导下,由责任部门分别负责落实。现将《市政府2016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印发给你们。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目标任务,明确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位。市政府将定期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宜兴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30日

 

市政府2016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

 

综合目标分解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市发改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市发改委、商务局)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市发改委、经信委)

4、万元GDP能耗指标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市发改委、经信委)

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完成省、无锡市下达任务。(市环保局)

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市人社局)

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范围以内。(市发改委、物价局)

8、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市发改委、市委农办、人社局)

具体任务分解

一、农业农村类

1、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市委农办、市国土资源局、农林局、法制办、供销总社、各相关镇、街道)

继续探索农村改革新路径,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年底确保50%以上镇建成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力争基本实现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全覆盖。

规范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严格耕地保护,统筹做好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零星散乱基本农田归并调整和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等工作。

制定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各项改革。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市农林局)

积极开展宜兴百合、茶叶等地方优质种植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持续加强“三新”技术推广,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

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市农林局、市委农办、丁蜀镇、张渚镇、周铁镇、官林镇、徐舍镇、杨巷镇、万石镇)

依托七大农业园区载体,积极推进杨巷梦之缘等项目建设,全力引育一批示范性好、带动力强、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项目,更好发挥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依托高效设施农业、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农林项目,积极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大棚设施、“两网一灌”等农业设施,全年计划引进社会资本投资3亿元,新增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1.4万亩、高标准农田1.5万亩、基本建成2.1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

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工作,力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量达到全市种植业总产量的50%以上。

培育更多职业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全年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298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9560人。

加快“接二连三”步伐,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培育壮大一批技术装备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新亮点。

4、深化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市建设局、规划局、市委农办、公用事业局、卫计委、周铁镇、西渚镇、官林镇、徐舍镇、万石镇、丁蜀镇、新建镇)

加快完成大浦、范道等8个被撤并老集镇环境改造。

以省级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试点为契机,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分类处置”的治理原则,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动计划,2016年完成100个自然村的污水治理工作,精心打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宜兴模式”。

启动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康居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和老街古村保护,打造宜兴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

5、构建多元化农业经营模式。(市农林局、粮食局、商务局、供销总社、太华镇)

提升为农服务社服务功能,完成1个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综合化服务水平。

借助“隆元”等品牌,推进太华富硒米合作项目,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实现粮食产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

建成“淘宝——特色中国宜兴馆”和“京东——地方特色宜兴馆”,提高优质地产农产品“线上”交易额。

6、切实办好各项惠农实事。(市粮食局、农林局)

大力推进“智慧粮库”建设,确保国储库杨巷库、中储粮苏州直属库宜兴库如期建成投用。

认真承办好江苏省第十七届“陆羽杯”名特茶评比活动,精心组织在江苏国际农业展览中心举办的宜兴农产品展览专场,进一步提升阳羡茶等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7、全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市水利农机局、相关镇、街道)

扎实开展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相关前期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高标准推进杨巷等中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和徐舍等市级农田水利五年规划项目建设。

二、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类

8、加大实体经济有效投入。(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丁蜀镇)

加快北投环保、九迪动力、北汽兴东方、双盾环境、海翼飞机等8只超10亿元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力争全年实施一期投资超亿元重点项目60只以上。

制订企业家培育计划,定期组织座谈、考察、交流等活动,帮助企业家开阔眼界、提升素质,增强新常态下驾驭企业发展的能力,打造一支战略型、创新型、开拓型“宜商”队伍。

9、着力推动企业稳中提质。(市经信委、国土资源局)

以“去产能”为方向,以“强激励”为手段,支持骨干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大力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和资产,整合发展资源,培育更具实力的龙头型企业。鼓励有优势、有条件的本土企业,与央企国企、实力民企开展战略合作,实现联优靠强、借梯登高。

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打造更多行业“小巨人”。

深化“千企技改”计划,保持有效投资力度,引导企业改进工艺、升级产品,推动更多项目“能即时产生现实生产力”。

10、着力营造发展微环境。(市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

认真研究落实“降成本”系列举措,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坚持“因企施策、精准服务”,广泛开展服务企业竞赛活动,完善定企挂钩、跟踪服务等系列制度,全力帮助企业化解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难题,当好企业发展的引路人、护航员。

坚持引导和倒逼“两手抓”,修订完善又好又快发展政策,探索设立市级产业扶持基金,优先扶持主导产业和成长性新兴产业,把更多优质要素投向实体经济和重大项目。

11、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市经信委)

推动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转型,构筑以质量、效益、品牌为重点的新优势,力争产出规模占全市比重再提升1.5个百分点。

引导化纤纺织、陶瓷耐材、非金属材料等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持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对接“中国制造2025”计划,推进新能源、智能装备、高端动力机械等新兴产业形成集群效应。

鼓励企业围绕研发、营销等重点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争创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5家,实施装备智能化项目20只。

12、建强园区发展主阵地。(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丁蜀镇、官林镇)

确立进位争先的鲜明导向,突出抓好园区产业升级、载体升级和功能升级,探索设立园区产业发展基金,力争园区在项目招引上有重大突破、贡献份额上有明显提升。

环科园依托国家环保设备检测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的影响力,实体化建设好“环境医院”及其配套载体,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水安全中心落户,着力构建“大环保”产业体系,为建设全国“环保第一园”打牢根基。

开发区继续抓牢扩总量、增贡献这一核心目标,加强特色产业园内涵建设,更大力度增强优势产业招商力度,同时招引智能装备、高端动力机械、投影显示等领域的优质企业,确保海格力斯、阿尔特、中升科技等项目达产,再形成100亿左右的经济增量。

陶瓷产业园科学规划通航产业园总体布局,全力实现航空产业良好开局。

官林工业集中区立足基础、高点定位,启动省级园区申报工作,为智能电网产业发展谋求更广空间。

13、强化节约集约发展意识。(市国土资源局、经信委、规划局、宜城街道、丁蜀镇)

充分利用全市工业性用地调查成果,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存量闲置土地和兼并重组企业土地资产的盘活利用。

有序推进宜城、丁蜀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不断优化产业、用地和城市空间结构。

着力构建国土资源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坚决遏制新增违法用地。

14、加强城市信息化建设。(市经信委、人社局、卫计委、民政局、物价局、金融办、公安局、电信局、移动公司)

深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企业信用红黑名单评定机制,加强“一库一网一平台”数据应用,开发“税银合作”等信用产品。

全面建成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和人口人像比对平台,全市流动人口登记率达90%以上。

加快卫生信息化进程,完成“银医通”项目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价格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管理,完成“智慧物价”项目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建成“全光网城市”。

三、服务业类

15、着力强化金融支撑。(市金融办、发改委、经信委、上市办、人民银行、银监办)

以实现金融环境由面上稳控向质上优化转变为目标,完善银企合作机制,推动金融资本与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充分对接,力争组织各类银企对接会4次以上。

继续高效运转市镇两级周转金平台,力争完成300亿银行贷款周转。

动态培育并形成多层次的后备企业梯队,鼓励开展多形式的资本运作,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实现股权融资20亿元。

16、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市委政法委、市财政局、金融办、经信委、公安局、国税局、地税局、法院、检察院、人民银行、银监办)

加快推进出险企业处置和不良贷款压降,帮助优质企业破圈解链、缓释风险,帮助银行腾出信贷空间、增加有效投放。

继续从严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等违法行为,确立“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鲜明导向。

进一步深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企业财务信用平台”,引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规避经营风险、提升诚信水平、实现健康发展。

17、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市发改委、商务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宜城街道、丁蜀镇)

以服务业发展规划为统领,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

加快阳光100等特色街区建设,启动花鸟市场迁建项目,引导万达等综合体调整业态,推动华地、新苏南等商贸企业向品质化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速提质。

紧贴优势产业需求,大力延伸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抓好添马行有色金属交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空间。

对接“互联网+”经济,推进恒隆广场等电商园区发展,打造综合性电商交易服务平台。

积极培育信息服务、软件开发、商业会展等产业,催生服务经济新的增长点。

18、致力打响旅游品牌。(市旅游园林局、国资办、市委宣传部、旅游产业集团、湖氵父镇、太华镇、西渚镇、张渚镇)

确立“全域旅游”理念,实施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双创联动”,强化区域协同、景区互动的创建格局。

充分挖掘和发挥市旅游产业集团平台优势,主动对接国内有实力、有品牌的市场主体,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更有特色、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坚持农旅牵手、文旅结合、体旅互动,加快推进竹海富陶温泉酒店、太华天谷、水墨田园、龙池山自行车公园二期等重点项目,进一步丰富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运动健身等功能,放大宜兴乡村旅游区域影响力。

大力实施全媒体、客源地等营销战略,积极推动文创宜兴、智慧旅游一期工程,创新策划“茶禅四月到宜兴”“金秋十月醉陶都”旅游季等活动,让更多游客享受陶式生活、感受陶醉之旅。

四、科技人才类

19、加快激发创新驱动力。(市科技局、金融办)

以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39.5%。

优化激励扶持、协同创新等机制,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壮大“行业排头兵”队伍,形成梯次更优、活力更强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加快“创新国际化”步伐,加强与知名科技园区、高校院所和技术领先型企业的对接,争取新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30只、国际技术合作项目10只。

构建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提升“苏科贷”资金池利用率,全年支持企业40家以上,发放贷款超1亿元。

20、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市科技局)

积极打造更多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支撑的众创空间,全力推进已建众创空间有效运行,促进更多创新创业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全年力争建成无锡市级以上有特色的创新型孵化器3个以上。

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三站两中心”等研发载体,重点支持行业排头兵企业、科技拟上市企业建设国家级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对行业技术层次提升有明显支撑作用的领军型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21、推动知识产权量质并举。(市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更大力度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年完成发明专利授权300件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

持续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全年申报省级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培育企业10家以上。

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鼓励支持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进一步推进名牌战略有新的突破,全年完成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15件、无锡知名商标20件和8个省名牌、20个无锡名牌,3家企业创成2A以上质量诚信企业。

积极开展“阳羡茶”和“湖滏杨梅”地理证明标志商标争创工作。

22、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科技局)

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作用,完善“陶都英才”“双招双引”等政策体系,引育国家专家、省“双创”人才8名以上,为发展集聚更多人才红利。

五、改革开放类

23、找准重点改革突破口。(市发改委、政务办、人社局、编办、市场监督管理局、卫计委、国土资源局、住保房管局)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抓好清单动态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双随机”抽查制度。

全面落实“先照后证”“一照一码”等改革,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完成行政服务中心迁建改造,完善一体化平台,加快整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热线、公共资源交易等职能。

有序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等政策。

启动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加快人员整合和登记机构建设,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制定出台不动产登记实施相关政策。

2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市财政局、国资办、国税局、地税局、监察局、审计局)

深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全面实施部门预决算公开,强化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以结果为导向,强化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逐步将预算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

加强国资管理,探索交通、建设等国有平台实体化运作,推动小而散、竞争类国企资产整合重组。

加快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强化国地税信息共享融合,确保全面推行“营改增”顺利平稳过渡。

25、统筹社会领域改革。(市住保房管局、民政局、物价局、公用事业局)

探索实施保障房社会化收储,试行经济适用住房共有产权,规范直管公房管理,让更多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

强化居家养老基础地位,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建立虚拟养老院等措施;稳步推行“医养结合”“公建民营”等模式,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的发展活力和服务水平;制订完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确保全市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达38张。

坚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有序推进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26、构建招商引资新机制。(市商务局、经信委、发改委、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丁蜀镇)

突出园区和重点板块的主力军作用,强化压力传递,引导全市上下聚焦聚力项目招引。

优化招商队伍和网络,磨砺培养一支熟悉产业政策、知晓国际规则、甘于吃苦、善于攻关的专业招商团队。

坚持内资外资两手齐抓、境内境外同步跟进,紧盯上海、北京、深圳等重点城市,高频次组织各个层次的招商活动,力求在重大制造业外资项目上实现突破,新批重大外资项目5个。

强化“以外引外”不放松,探索实施第三方招商模式,吸引外资以参股、并购等形式开展兼并重组、战略合作,开辟多元化招商渠道。

27、打响外经外贸攻坚战。(市商务局、口岸办、宜兴检验检疫局、无锡海关驻宜兴办事处)

搭设中小企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联合实施“区域大通关”,建立务实可行的市场拓展机制,全力确保外贸出口实现正增长。

促进外贸精品化和品牌化,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争创国家出口电线电缆质量安全示范区。

培育外贸新业态,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贸易方式,形成新的增长极。

鼓励更多企业抢抓“一带一路”机遇、走出国门发展,推动本土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中做大做强,实现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

六、生态环保类

28、严守生态红线规划。(市环保局、规划局)

完善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强化源头管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战略性支撑。

29、扎实推进治太工程。(市太湖办、水利农机局、公用事业局、环保局、农林局)

深入开展治太保源“四大专项行动”,确保入湖河道水质稳定提升。

继续推进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完成漕桥河、社渎港、太滆南运河等9条入湖河道的综合整治年度目标任务,确保入湖河道水质明显改善。重点完成好大港河、乌溪港、大浦港、官渎港与社渎港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如期完成无锡市定沿太湖五镇(街道)关停拆除70家畜禽养殖场整治任务。

深入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确保完成凌霞、华骐、西渚污水处理厂改造扩能,稳定达标。

30、强力推进民生环保工程。(市环保局、农林局、经信委、公用事业局)

启动西氿南岸湿地、城区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进一步改善水环境、打造水景观。

深化民生环保行动,开展化工气味、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等专项治理,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全面完成高污染燃料锅炉整治任务,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稳步攀升。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二期扩建项目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填埋场升级改造项目。

实施污泥规范化处置项目,提升固废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确保各项年度任务圆满完成。

31、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市经信委、环保局、农林局、公用事业局)

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2.4%以上;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7%以上;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15只,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

32、全面保障饮用水安全。(市公用事业局、环保局)

加快推进桃花水库项目建设,今年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前期工作。

启动5万吨级工业水厂项目前期建设工作,持续完善偏远山区供水管道网络。

对团氿、东氿和西氿实施综合性、系统性的水生态修复工程,并对河道沿线区域开展雨污分流、雨水利用和控源截污工程。

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类

33、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

以科学化、精细化为引领,做精做优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呼应衔接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同步做好综合交通体系等专规、特色镇村等详规编制。

启动规划“一张图”信息系统建设,集成基础地理、地下管线等多层次信息,为多规融合提供数据支撑。

开展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修编。

34、提升新城品质内涵。(市建设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高铁新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丁蜀镇、宜城街道)

优化宜城、丁蜀城市空间格局,以陶都路城市化改造为重点,以陶都风情旅游小镇规划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强化主城区的统筹融合和辐射带动。

加大征地拆迁力度,完成保利项目所有范围宜浦路以北、东氿大道以东、梅林路以西的征地拆迁工作;完成陶都路改造涉及征地拆迁工作;顺利推进王婆桥整体拆迁改造工作。

力促保利文旅综合体一期全面开工建设。

35、不断推进老城改造。(市建设局、宜城街道、丁蜀镇)

实施阳泉路、宜浦路等城区路网综合改造和荆溪路立面改造,继续改善老小区、城中村环境面貌,促进新城老城同步提升。

36、切实增强城市功能。(市交通运输局、建设局、公用事业局)

配合做好宜长高速、常宜高速等前期工作,开工建设360省道、341省道等工程,加快实施宁杭高速东互通、环科大道南延段、西氿大桥等工程,全面完成范蠡大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域交通“内外环网”。

启动和建设开发区加气站,进一步推进我市“油改气”进程;加快管道气扩面步伐,提升公用事业的承载力和覆盖面。

积极创建省防震减灾示范市。

37、不断创新城乡一体化管理。(市城市管理局、发改委、规划局、经信委、环保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国土资源局、供电公司)

以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为新起点,以推动智慧城管建设为主抓手,针对违章搭建、违停乱停、不文明驾驶等重点问题,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推开城区严管路和交通文明示范路,最终实现全市主要街道全覆盖。

倡导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投放量,规划布点一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保持宜南山区违法建设整治力度,加快研究并启动停采矿山宕口生态修复工作。

深化矿产品生产运输秩序长效管理,全过程监管“开采、生产、运输、装卸”四大环节,确保管理工作实现“长治久安”。

巩固镇级城市化管理成果,继续开展“示范点、示范街”创建活动。

八、社会事业类

38、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市教育局、教育督导室)

以教育现代化为引领,加快特殊教育学校迁建、校舍安全改造等工程,力争宜兴二中创成省四星高中,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增量。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启动实施第二个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不断完善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力争创建无锡市学前教育现代化乡镇1-2个。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组建职教集团,推进布局调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以名师工程为抓手,优化各类学校教师结构,为质量兴教提供人才支撑。

39、深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市卫计委、建设局、宜城街道、周铁镇、环科园、和桥镇)

继续做好人民医院新院区、红十字会血站、120急救指挥中心、周铁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十里牌医院、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个卫生重点民生项目的建设工作,其中,至今年底,红十字会血站及120急救指挥中心完成主楼封顶、周铁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完成工作量60%、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土建完工。并研究启动和桥医院改扩建工程。

以促进全民健康为根本,落实医卫体制改革措施,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高标准实施公共卫生项目。

加快推进以市级龙头医院为引领、中心医院为支撑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40、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陶瓷行业协会、丁蜀镇)

做强陶文化品牌,加快实施蜀山古南街整体修复、前墅龙窑周边改造等工程,继续推进“紫砂陶制作技艺”申报“世遗”工作,积极挖掘“宜兴窑系”文化价值,组织“一带一路”、“大运河”紫砂巡展,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充分发挥市文化中心作用,实现使用科学化、管理现代化、效益最大化,更好打造文化惠民利民新高地。

扎实开展文化区域互动等活动,深入推进基层文化载体标准化提升工程,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加快推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申报省级示范园区工作,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41、继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抓好各类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市民综合素质实现新提升。

42、不断提高文体产业发展水平。(市体育局)

大力推广帆船、游艇、皮划艇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宜兴特色的水上休闲游乐产业。

积极做好对张渚龙池山自行车公园省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国家体育总局户外健身场地命名和资助等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

43、推进文体惠民工程。(市体育局)

加快完成老体育馆改造工程,进一步满足群众健身需求。

持续抓好乡镇“一馆一池一中心”建设,不断巩固和深化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成果,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积极承办影响力大、市场化程度高的国际国内品牌赛事,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

44、创新就业创业机制。(市人社局)

出台援企稳岗政策,构建就业失业预警体系,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质态。全年新增就业2万人,扶持自主创业1880人。

举办“互联网+”创业系列活动,开展电商创业培训、创业大赛,进一步造浓创业氛围、扩大创业就业成效。

积极构建就业失业预警体系,预判就业形势,更好地防范失业风险。

鼓励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力争将大量劳资矛盾处理在早期、化解在企业、消除在萌芽状态。

加大指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行为力度,防范用工风险,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45、增加民生事业满意度。(市人社局、民政局)

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稳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出台居民大病保险办法。

推进金鸡山生态墓区二期工程全面完工;深入开展镇级公益性骨灰堂达标建设,确保今年达标率达到90%以上。

46、有效推进社会帮扶工作。(市委农办、市民政局、残联)

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提高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实效。

扎实推进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建成“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保护网络。

完善“救急难”机制,逐步推进村级慈善分会建设,完成村(社区)级慈善分会建设8—10个。

推行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全年救助支出3300万元。

全面落实残疾人保障政策,突出抓好97名0—14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救助工作,努力让残疾人朋友更好分享发展成果。

继续抓好技能培训、专场招聘等工作,充分发挥爱德陶艺社等平台作用,全年力争完成残疾人技能培训280人,创业就业200人。

47、全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司法局、信访局)

全面推进“公调对接”,探索实施分类调解,建立多元化、网格化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现市、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成率达到100%,矛盾纠纷预警率、化解率达到98%以上。

全面推行依法逐级走访权益保障卡制度,群众越级走访和重复访均减少25%。

全面推进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引导群众依法解决问题,将信访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48、不断深化公共安全网络建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药监局、公安局、安监局、消防大队)

以开展“食品药品监管五年行动计划”“质量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五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推动建设各行业自律体系工作,达到行业安全监管的规范化、标准化。

突出“平安宜兴”建设,实施“技防城”三期工程,织牢立体化、智能化治安防控网,技防城(技防镇)规范化运行率、城区技防小区建成率分别达到95%、100%。

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压缩违法犯罪空间,全力压降刑事案件发案率。

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五落实五到位”规定,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严格控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在重点高风险企业全面推开专家服务工作,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安全服务。

强化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等领域的源头监管,健全应急预警机制,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守牢公共安全防线。

49、增进社会治理协同性。(市民政局、各镇、园区、街道)

充分发挥社区基础平台作用,优化“三社联动”机制,进一步激活社区自治功能。

引入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逐步让渡一批公益性、服务性职能。

继续推行城乡户籍居民住房财产保险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

做好新一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确保村委会、居委会直选率分别达到100%、60%。

完善社区(村)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推行社区信息化应用和电子台账,进一步减轻社区负担、增强工作效能。

九、政府自身建设类

50、健全科学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市政府办公室、监察局、法制办、司法局)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启动“七五”普法规划,抓好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三大重点,把法治要求贯穿行政决策、审批、执法以及服务始终。

积极按照“调优结构、扩大队伍、加大考核、发挥作用”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推动政府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研究制订地方性政策措施类文件管理制度,切实完成好全省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试点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规范性文件管理体制。

建立行政决策后评估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探索长效行政决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和法律顾问在政府行政决策、行政行为以及民事行为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51、积极构建阳光透明化政府。(市政务办、市政府办公室、监察局、市委宣传部)

深化行政审批机关及行政服务窗口“纠风提效”活动,进一步推行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并联审批和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机制,规范中介服务,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完善部门内控机制建设。

及时更新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切实做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工作,更好满足群众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的需求。

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搭建敞开式对话平台,畅通新闻发布、市长信箱、“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等政民互动渠道,进一步扩大政府集群网站及“宜兴发布”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