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民生领域服务 >  > 社会公益
社会公益
返回>>

公益创投“老面孔”为啥能频频中标?

来源:本站   日期:2017-04-26 10:42:52  浏览次数:

日前,我市2017-2018年度公益创投项目专家评审在市民政局举行。经多轮删选,共有75个项目入围最后评审,角逐50个创投项目席位。专家们有一个共同感受:项目中标率冷热不均,有的连续五年“高中”,有的虽年年参与,却从未入围。

2011年起,我市探索公益创投模式,通过“福彩出资金、社会组织出服务”的形式,为群众提供定制服务的同时,带动了一大批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每年的公益创投项目都能掀起竞标热潮,角逐最激烈时的竞争比例达1:4。但几年下来,最后中标的大部分变成了“老面孔”。以今年为例,竞争队伍中,市癌症康复协会、宜城街道陶都爱心服务社、市博爱家园儿童成长中心等社会组织都已成功入围5次以上,而且今年的专家评分依然居于前列。

“老面孔”凭啥频频“高中”?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除了这些社会组织推出的服务契合当前社会需求外,其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团队的专业性和服务的精准性。成立于2005年的市癌症康复协会,会员已超200人。今年,该协会申报的项目为“群体抗癌关注癌症患者心理康复”,瞄准了当前癌症患者的心理实际和现实需求。服务的精准性,是这个社会组织一以贯之的工作准则。而在其背后,协会不仅有专业的肿瘤专科医护人员,还有大量稳定的志愿服务者,为其开展各类精准服务提供了人员支撑。已连续多年参与公益创投项目的陶都爱心服务社则赢在个案服务。近年来,陶都爱心服务社平均每个月的活动都在3次以上,而且他们始终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专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些都是其能在激烈的公益创投角逐中“一击而中”的关键。

事实上,专业团队与精准服务不仅关系着社会组织能否成功中标创投项目,更是一个社会组织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据市民政局统计,目前,我市的社会组织已超2500家,且还在以每年10%的比例增长。但大部分社会组织以兼职会员居多,真正拥有专业团队的还是少数。与此同时,部分社会组织的服务内容泛泛,既没有精准的服务对象,也没有专业的活动内容。这样的社会组织往往没有生命力,缺乏募集资金的能力,会渐渐萎缩。社会组织年检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点。目前,我市20%左右的社会组织呈“僵尸”状态,这些社会组织普遍缺乏专业的团队和开展活动的专业性,募集资金的能力缺失,有的甚至一年内都没有举办过一次活动。

“公益创投项目中标率冷热不均,折射出社会组织专业性与个案服务能力的强弱之别,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市社会组织发展的良莠不齐。这更是市场与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对专业性发出的现实呼唤。”市民政局社会事务与民间组织管理科工作人员坦言。近年来,我市针对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引导政策,并通过开展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评审和等级评审等活动进行引导。但除了良好的政策激励机制外,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发展还在其自身的努力。只有始终瞄准精而深,社会组织才会拥有团队向心力和资金募集能力,从而获得永续的生命力,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