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法规文件及解读>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兴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三年(2020-2022)行动计划》的通知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0-08-11 10:39:03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20-03012 生成日期 2020-08-11 公开日期 2020-08-11
文件编号 宜政办发〔2020〕62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通知
关键词 文件,通知,行政 分类词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文件下载 下载
内容概况 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宜政办发〔2020〕62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兴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三年(2020-2022)行动计划》的通知

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宜政办发〔2020〕62号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兴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三年(2020-2022)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相关部门:

  《宜兴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三年(2020-2022)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宜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7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宜兴市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三年(2020-2022)行动计划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制造业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宜兴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重塑竞争优势的突破口和新引擎,也是实现宜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围绕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加快推动我市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发展,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无锡市智能制造政策举措,大力推进宜兴市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迫切需要,牢牢把握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主线,通过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提升工程、智能装备产品强基工程、重点行业智造升级工程、智能服务载体培育工程、智能制造模式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促进我市产业智能化提升,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实现“宜兴制造”向“宜兴智造”的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市智能制造装备系统水平明显提升,智能制造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制造新标准新模式广泛应用。

  (一)示范引领作用凸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三个层次并行推进,培育各级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通过树立典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带动行业内智能化改造,实现我市智能制造全面发展。到2022年,新增无锡市级以上智能车间20家,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重点培育企业6家;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标杆工厂(项目)以及省级智能工厂(项目)3个;培育星级上云企业50家。

  (二)装备研发水平提升。加强机械装备、节能环保、光电子新型显示等重点装备制造产业技术攻关,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关键零部件和成套智能装备(产品)。到2022年,全市累计新增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5台(套);引进智能装备企业6家,累计实施15只智能装备项目;每年组织参与1-2场智能制造相关供需交流活动,累计参与活动企业达300家次。

  (三)服务支撑能力强化。培育一批覆盖智能制造咨询诊断、工业系统软件设计开发、自动化成套设备集成安装等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满足我市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求的同时,实现服务能力外溢。到2022年,培育或引进智能制造服务商6家;新增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制造业“双创”平台)3个;形成智能制造运维服务平台5个,接入设备数量超5万台(套)。

  (四)智能制造成效明显。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智能制造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智能装备、联网装备应用率超70%,提高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系统应用水平和互联互通集成能力。到2022年,经过智能改造的重点行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企业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提升工程

  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水平,推动生产方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打造一批智能制造、两化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示范项目和标杆工厂,着力推进5G网络工业化应用。

  1.智能装备系统升级行动。开展“千企技改”智能装备和软件系统应用行动,鼓励企业利用工业机器人、先进数控装备、智能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在关键环节、关键岗位上进行“机器换人”,减少生产用工总量,优化工艺技术流程,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企业使用DCS、ERP、MES等工业控制软件、基础云服务、云化工业APP,实现智能制造相关业务系统上云、设备上云以及模式创新,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行政审批局)

  2.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行动。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大趋势,大力促进互联网和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鼓励政府、协会或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及产品全流程监测、维护等角度提前介入,建设行业级或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逐步将工业技术软件化,开发专用APP。加快云计算在工业领域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渗透和创新应用,支持大型企业建设云平台,中小企业购买云服务的方式实施上云,通过数据上云,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广泛互联互通,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形成示范引领效应。(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智能制造标杆建设行动。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应用和互联互通、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配送控制、产品信息追溯、生产环境管控、资源能源管理、设计生产销售服务联动等环节,培育一批智能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建设省级示范智能车间。鼓励企业主动承担国家、省级试点项目,发挥标杆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提升行业内和产业链相关企业智能制造水平。鼓励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企业创新服务,将自用解决方案提供给具有共性需求的同行业用户,或者将内部技术部门转型为对外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智能制造系统方案提供商。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帮助企业认清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能够根据能力成熟度模型进行自我评估与诊断,有针对性的提升和改进工艺流程,鼓励支持5G网络制造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实施智能装备产品强基工程

  充分利用我市制造业的良好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大力推进核心零部件和成套装备技术攻关,同时促进智能产品研发生产,形成一批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装备产品。

  1.推进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依托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势和行业内重点骨干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精密检测、工业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核心技术,研发一批减速器、伺服系统、精密传动装置等核心零部件。同时针对我市产业特色开发一批工业机器人、智能纺织设备、智能冲压设备、高档数控加工装备等智能装备,提升智能制造本地配套能力。我市制造业起步较早,部分企业产品智能化程度不高,要着力提升一批传统产品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具有行业特色智能专用装备(纺织设备、印刷包装设备等)、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家居产品、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电子设备等。(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2.推进智能装备产业项目建设。瞄准关键环节,积极引进一批智能装备研制和产业化重点项目,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一批具有整机设计能力、技术攻关能力、核心制造能力、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企业质态,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向高端制造业企业转型、鼓励零部件制造企业向整机成套装备企业发展、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服务型企业拓展。在全市项目招引过程中,对智能装备产业项目和企业有所侧重,积极与国内外智能装备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吸引品牌企业落户宜兴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科技局)

  3.推进智能装备应用市场培育。以智能化改造需求为导向,积极组织智能装备企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与有智能化改造需求的企业进行对接,培育壮大智能制造应用市场。组织企业参加省、无锡市智能制造产业配套对接活动,同时积极牵头组织本地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和比重,为本地智能装备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搭建智能制造供需信息交换平台,滚动征集我市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明确产品研发方向。(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三)实施重点产业智造升级工程

  围绕电线电缆、化纤纺织、机械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以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为目标,引导企业应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

  1.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电线电缆产业,推进车间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数字化建模和仿真,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推进关键制造工艺数值模拟以及加工、装备的可视化仿真,先进传感、控制、检测、物流及智能装备与生产管理软件高度集成,实现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集成应用。化纤纺织产业,加大技改力度,改进生产工艺,鼓励企业引进化纤新材料成套设备、短流程新型纺纱织造设备、新型服装染整设备等智能化装备,提高生产效率。机械装备产业,围绕两化深度融合,引导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加快网络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集成应用,鼓励各类工业机器人在焊接、冲压、涂装、搬运、装配等环节的应用,提升装备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行政审批局)

  2.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材料产业,通过智能制造提升现有企业质态,鼓励企业与高校或专业智能制造服务商进行合作,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研发适应新材料行业的自动化调配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实现生产流程可视化、控制分析网络化、品质监测在线化、故障诊断远程化,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实现柔性定制,提高环保和安全生产标准。(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行政审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

  3.新兴产业模式创新。节能环保产业,推动模块化产品设计、协同制造和远程运维发展。通过建立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集聚,提供用户需求特征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服务,产品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实现集成和协同优化。通过建立产品运维服务平台,实现产品远程操控、工作环境预警、运行状态监测、故障在线诊断等功能,提供装备在线检测、设备远程维护、最优策略分析等服务。新能源产业,发挥行业内各级智能车间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引进高端智能装备,两化深度融合,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销售服务等环节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提高产品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

  (四)实施智能服务载体培育工程

  优化智能制造发展环境,着力培育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完善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

  1.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行动。着力夯实创新技术支撑,大力支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建设,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智能制造技术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大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力度,加快突破感知、分析、决策、通信、控制、执行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有效解决智能制造领域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工艺流程中的突出问题,构建技术先进、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创新供给体系。(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2.智能制造服务商培育行动。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转换契合,加快从产品供给为主向用户需求为中心转变,培育引进一批专业提供咨询诊断、规划设计、流程再造、工程实施、项目监理等服务的智能制造服务商。支持系统集成商、装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等服务机构,对准中小企业智能化需求,研究制定针对性强、部署简单、操作方便的建设方案;对准高耗能通用设备,开展基于云端的远程运维、远程监控、能效优化等服务。鼓励企业建设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企业级、行业级平台,开发满足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解决方案。(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

  3.智能制造协同平台创建行动。发挥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贴近企业、了解行业的优势,鼓励国内优秀智能制造服务商共建资源汇聚的智能制造专业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咨询、评估诊断、技术交流、产业规划、人才培养等线上线下服务,全面提升宜兴市智能制造整体竞争力。推动成立我市智能制造发展联盟,培育重点企业,优势互补,协同作战,提升我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服务能力。鼓励各类单位主导参与细分领域或行业智能制造国际、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试点示范。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依托制造业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智能制造驱动的工业新生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商联)

  (五)实施智能制造模式创新工程

  鼓励重点工业企业围绕研发、产能等要素打造产业链汇聚平台,逐步培育基于资源和制造能力的开放、共享、交易新模式。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加速智能制造建设,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

  1.智能制造融资租赁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智能制造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为企业提供智能化设备改造、工业软件应用等方面的金融解决方案服务。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商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建立装备租赁和融资租赁担保机制,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制造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2.智能制造装备共享行动。针对中小企业投入不足的问题,支持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或装备制造商搭建生产能力共享平台,以租赁方式向用户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生产装备,实现装备产能和销售订单的供需对接。结合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加快推进面向行业和集群的云制造平台建设,实现本地生产能力配置优化。(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行动。推进企业生产方式由产品为主导向需求为主导变革,传统制造业标准化制造、批量化生产的模式已不符合目前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主流。鼓励企业运用智能思维和手段,对生产方式进行迭代式创新,通过数据管理,推动生产向柔性化、智能化转变;推动产品向定制化、服务化转变;推动企业向扁平化、虚拟化转变,通过智能制造方式实现生产和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优化协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智能制造推进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宜兴市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智能制造发展,制定发展规划,落实责任分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建立宜兴市智能制造专家库,形成智能制造项目专家评审机制。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根据自身实际分别制定工作计划,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宣传智能制造,调动政府、企业、协会、媒体等社会各方参与主动性、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智能制造发展氛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统计局、市税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商联)

  (二)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完善本级政策,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重点支持我市企业智能制造、支持企业两化融合、支持企业上云及各级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包括补助企业智能化改造、鼓励创建智能车间(工厂)、鼓励创建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进两化融合项目建设、奖励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等政策措施。同时,针对我市产业发展实际以及扶持政策实施效果,每年对相关政策进行优化升级,提高政策科学性、有效性、适用性。积极对上争取,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业对照国家、省、无锡市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积极申报智能制造相关荣誉、资质、项目等。(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三)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围绕企业及产业重大需求,进一步做优做强“陶都英才”政策。加强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的专业技术人才、数字工匠和擅长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运营技术、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引进一批从事工业软件、自动化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对我市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四)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方面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支持本市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以及行业组织间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鼓励国内外优秀服务商、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等来宜兴设立智能制造研发机构、人才实训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五)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坚持“积极防御、有效应对、自主发展、安全可控”原则,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通过推进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安全评价监测管理、强化关键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控,加快提升工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鼓励企业研发应用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根据自身信息处理流程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严格内控管理,确保信息、数据、网络、生产、设备等环节的信息安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