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文件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文件库 >  市政府文件

市政府关于印发2020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0-09-22 16:00:15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20-03624 生成日期 2020-09-22 公开日期 2020-09-22
文件编号 宜政发〔2020〕160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主题(二) 重大项目建设 体裁 通知
关键词 文件,通知,行政 分类词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文件下载 下载
内容概况 宜兴市人民政府文件宜政发〔2020〕160号市政府关于印发2020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宜兴市人民政府文件

宜政发〔2020〕160号

市政府关于印发2020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街道办事处,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政府工作目标与总体要求及2020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切实抓好今年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将全年的目标任务分解成60项具体工作任务,在各分管市长的领导下,由责任单位分别负责落实。《市政府2020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已经市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强化责任落实,细化推进措施,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市政府将定期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宜兴市人民政府

   2020年9月11日

 

市政府2020年重点工作分解落实方案综合目标分解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税务局)

  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工业投资增长7.5%。(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5%。(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局)

  5、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4.5亿美元。(市商务局、投促中心)

  6、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宜兴生态环境局)

  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市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

  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市发展改革委)

  10、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市安委办)

  具体任务分解

  一、农业农村类

  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市农业农村局、供销社,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积极发展精细稻米、精品蔬菜、特色果品、名优茶叶、特种水产、花卉园艺等优势产业,做大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规模。

  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百企建百园工程,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

  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全面促进农业增效。

  新增高标准农田2.55万亩,提升“菜篮子”“米袋子”稳产保供能力。

  多措并举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确保自给率达30%。

  2、努力提振村级经济。(市农业农村局,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突出“镇级主导、镇村联动、多村联合”,推广丁蜀、万石、芳桥等板块统筹镇村资源、联合实施项目的经验做法,推动镇村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产业,增强村级“造血”机能,加快提升强村富民工作水平。

  3、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规划局、江苏有线宜兴分公司,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探索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健全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户户通”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规范“户户通”运行,确保村级权利阳光运行。

  4、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农业农村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深化“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完成20个村农房建设试点任务,创建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示范村。

  按照四季多彩思路,结合山区、圩区、渎区地理风貌,打造一路一品、一季一特田园风光带。

  改造150公里镇村道路和25座农村危旧桥梁,完成汤省线改扩建先导段、蒋张线等项目,实施兴杨公路、百合大道路灯工程,全力打响“宜路陶醉”农村公路品牌。

  启动推进“美丽河湖”三年行动,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生态、安全”的现代河网水系。

  5、持续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市水利局)

  加速竺山圩退圩还湖、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建设。

  确保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宜兴段完成通水任务,力争主体工程完工。

  二、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类

  6、突出产业项目驱动。(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投促中心)

  发挥产业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作用,强化挂钩联系、全程代办,全力推进158只市级重大项目,力促中环领先12英寸大硅片、碧迪医疗二期、天鸟飞机碳刹车预制体、水墨田园四期等项目建成投运,完成年度投资额超300亿元。

  抢抓“新基建”机遇,聚焦5G网络、特高压等领域,抓紧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7、打造特色先进制造业。(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投促中心,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立足打造“长三角电线电缆产业第一高地”,出台产业规划、强化政策引导,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研发制造特种电缆、高端线缆,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立足打造“长三角节能环保产业特色高地”,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装备制造、平台载体等优势,加大高端科创资源、行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力度,推动本土企业差异化、协作化发展,进一步放大特色优势。

  立足打造“长三角新能源、集成电路产业制造高地”,加快推进环立光伏、中建材太阳能涂膜玻璃三期、博砚电子光刻胶等项目,持续壮大产业规模;针对性开展补链、强链工程,拉长增粗产业链条,力促崛起成势。

  以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为统领,制订出台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加速赫联智能智造科创园、中南高科和桥智造园一期等项目建设步伐,发挥卓易信息、俊知技术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高产业智能制造水平。

  8、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司法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持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有效缓解企业用工结构性难题。

  培育和引进市场化专业机构,更好满足企业信息技术、财务管理等方面服务需求。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依法监管,倡导守法经营,切实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常态化开展“政企企”沟通交流,促进合作共赢、比学赶超,提升企业家队伍凝聚力、战斗力。

  9、支持重点板块引领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应急局、宜兴生态环境局,环科园、经济技术开发区、丁蜀镇、官林镇)

  支持环科园做强环保主业,用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推动国家环保水处理标准化基地落户,建成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加快成为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环保产业高地。

  支持经开区紧扣千亿级园区目标,牢牢把握重大项目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两大重点,积极扶持骨干企业和特色园区发展,持续释放内在活力,不断实现越位争先,成为支撑全市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引导陶瓷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推动陶瓷产业提质提效、通航产业集聚集群,加速形成“双轮驱动”。

  鼓励官林镇紧抓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全力推动安全环保水平提升和园区省级认定,加快落户一批优质项目。

  10、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国资办、商务局、税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全面加快市级投资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期间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各类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政策意见,持续推进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切实减轻企业运行负担,全力支持企业复产达产、健康发展。

  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格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统筹用于疫情防控和扶持发展,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和现实困难,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

  推出鼓励居民消费针对性举措,引导市场主体创新经营模式、优化消费体验、开展专题促销,全方位推动消费市场转暖复苏、人气恢复,最大限度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建立健全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外贸机制,鼓励企业用好用足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工具,优先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引导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以内补外、以内替外,稳定生产经营。

  1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行政审批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财政局、税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宜兴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司法局、商务局、应急局、交通运输局、宜兴海关、法院、检察院、地方金融监管局、招管办、人民银行宜兴市支行、无锡银保监分局宜兴监管组)

  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倾力打响“宜兴业”品牌,不断提升营商环境“含金量”。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快“一件事”改革步伐,提高“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成效。

  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高效运行“政企通”平台,积极推广运用企业开办“全链通”平台,持续提升便企实效。

  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全流程、全覆盖改革,优化模拟审批机制,进一步推动审批提速提效。

  12、加强产业项目保障。(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自然资源规划局)

  以增强产业转型新动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性、提升企业获得感为目标,制订更为精准、差别化激励的高质量发展政策,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严格执行差别化供地等机制,推动土地资源高质高效利用。

  推进省矿地融合示范区创建,抓好矿山废弃宕口复垦利用等重点任务,统筹土地、矿产等资源保护。

  13、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市委政法委,市税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发展集团、人民银行宜兴市支行、无锡银保监分局宜兴监管组)

  推动政银企恳谈会成果加速落地,强化银行考核结果运用,增加订单贷、小微贷、税银贷,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增信体系,想方设法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用好国家担保政策和市级转贷资金,探索和省级再担保集团合作,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转贷难问题。

  注重防范化解企业金融风险,坚持“谁倒查谁、谁逃打谁”导向,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

  优化提升无锡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功能,发挥政府融资担保、信保基金等作用,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

  14、防控经济领域风险。(市委政法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局、公安局)

  加强企业债务、互联网金融和地方各类交易场所风险的综合防控,积极稳妥化解企业大额信贷风险,确保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推进防范化解非法金融活动风险攻坚战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套路贷、非法集资等行为。

  巩固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成果,健全市镇联动债务管控机制,发挥综合监管系统作用,推动债务规模、债务率、债务成本持续合理下降。

  三、服务业类

  15、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

  鼓励商贸企业创新转型、丰富业态,引导重点商业街区特色化发展,加强专业市场规范化管理,全面完成第二轮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力促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

  按照引育并举思路,吸引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在宜设立区域总部和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支持本土企业将总部、研发、营销等关键核心环节留在宜兴,“走出去”布局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总部经济的溢出效应。

  积极用好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丰树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汇全物流、旺达物流等骨干企业发展,力争早日形成集群效应,壮大枢纽经济规模。

  16、做强特色文体旅游业。(市发展改革委、文体广电旅游局、自然资源规划局、高铁办、城建文旅集团,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出台宜南山区保护与开发管控规划,加大圩区、渎区旅游资源挖掘利用,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加强工作统筹、机制优化,全面提升宜兴阳羡国家旅游度假区服务管理水平。

  打造全国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大力推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力争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一期全面交付、二期工程进度达80%,宜兴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各功能区块全面开工、投资完成率超60%;力促大拈花湾项目尽快开工,致力打造锡宜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做强做优陶瓷等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发展艺术金融、创意营销、数字文化等产业,力争规上文化企业数量达130家。

  积极举办高层次文体旅活动,激发市场主体投资热情,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四、安全生产类

  17、压实安全生产“五个责任”。(市安委办、各专委会及牵头部门、应急局,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强化“安全生产重于泰山”的鲜明导向,从严落实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岗位行为责任,推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红线。

  发挥市安委会牵头抓总作用,强化各专委会职能,刚性执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包片制,实体化运作市级和4个重点板块安委办,确保工作紧抓不放、落到实处。

  推进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管,形成权责清晰、全面覆盖、管控有效的工作格局。

  严肃开展安全生产专项巡查,推动主动防范的意识和机制进一步强化。

  引导企业树立“事故是最大的成本,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理念,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应急救援和安全生产能力评估“六到位”。

  18、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市安委办、各专委会及牵头部门、应急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消防救援大队、民政局)

  围绕“五个明显提高”目标,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打击非法违法等8个方面,按照“排查见底、整治彻底”要求,开展全覆盖拉网式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

  结合32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方案,制订落实重点问题专题方案和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着力强硬件、优机制、严管理、抓长效,加速解决城镇燃气、交通运输、建设施工、特种设备、专业市场、“厂中厂”、“小化工”等重点领域安全问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和“百团进百万企业”宣讲活动,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安全稳妥关停100家以上高风险、重污染化工生产企业,压减比例超过现有存量的30%,同步引导支持关停企业转型转产;加快消除重大危险源,全面停止使用环氧乙烷。

  加力实施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治理行动,着力解决占用、堵塞消防通道等问题。

  刚性落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责任,确保不出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19、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市安委办、应急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消防救援大队,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按照“五个必须”要求,认真抓好国务院专项督导、各级派驻督导以及无锡巡查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整体抬升安全生产基线。

  紧扣监管执法专业人员占比不低于75%目标,加强基层安全力量配备。

  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

  严格项目安全准入,从源头防范安全风险。

  实施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环科园、丁蜀、官林专职消防队队站建设,加快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常态化开展安全知识普及宣传,提高公众安全意识、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五、科技与人才类

  20、大力培育领军型创新企业。(市科技局)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务实开展创新,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9家,提升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创新型企业“雁阵”培育计划,用好科技创新“30条”和“新6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精心培育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

  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深化与30家高校院所的对接合作,做好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项目招引建设工作。

  建成一支300-500家企业为主体的高企培育后备库和若干数量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后备库,推动创新企业梯队化、滚动式发展。

  21、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市科技局、市场监管局)

  高效运营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发展专业化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造优创新型企业发展环境。

  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45只以上,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宜转化。

  搭建主导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整体提升创造、应用、管理、保护水平,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2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

  优化陶都英才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引育用留”全环节服务,增强发展智力支撑。

  全面实施五大类人才专项引育工程,落实“陶都英才创业企业入库培育计划”,开展“百企千才高校行”“陶都企业进高校”等活动,建立“双招双引”绩效奖励制度,力促招才引智工作走在无锡、全省前列。

  六、改革开放类

  23、持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委编办,市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城管局,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推进镇级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进一步激发板块发展活力。

  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领域整合组建执法队伍,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加快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

  按照经开区“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改革要求,做好经开区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24、优化国资国企改革运行。(市财政局、国资办、交通产业集团、公用产业集团、金融发展集团、城建文旅集团、城投公司)

  推动五大市属国企规范稳健运行,做强做优主营主业,为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围绕国企集团更好实体化运营,加快建立健全并出台一揽子制度,最大限度激发国企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进一步推动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债务综合监管系统作用,刚性落实化债方案,确保政府性债务始终安全可控。

  25、不断扩大开放合作成果。(市商务局、投促中心、地方金融监管局、宜兴海关)

  放大宜兴(上海)经贸文旅合作洽谈会热效应,发挥宜沪投资促进会作用,持续推动“深耕上海”。

  加强对拟上市企业全过程培育帮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以上。

  响应外商投资新政,吸引跨国公司来宜开展直接投资、跨境并购,鼓励在宜外资企业利润转投资,力促实际使用外资实现新突破。

  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26、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市投促中心)

  加强招商队伍建设,高效运作招商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信息项目首报制、主谈制、流转制,提高招商专业化、组织化水平。

  编制产业招商地图,精准指引项目招引。

  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借力以企引企,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七、生态环保类

  27、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宜兴生态环境局、市污染防治攻坚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公用事业管理局、城管局)

  推动水泥行业产能整合,持续削减煤炭消费总量。

  深入实施工业窑炉整治,积极开展工业涂装、印刷包装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扎实推进移动污染源、扬尘污染防治,统筹做好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

  发挥镇级空气自动监测站点联防联控作用,有效落实秋冬季大气污染重点防控要求,力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PM2.5平均浓度处于无锡领先水平。

  28、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宜兴生态环境局、市污染防治攻坚办、水利局、公用事业管理局、公用产业集团,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稳步推进年度太湖治理重点任务,优化蓝藻打捞处置机制,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两个确保”。

  突出流域化治理,编制实施水环境治理专项规划,有序开展殷村港、社渎港等重点入湖河流综合治理。

  严格落实河长制、断面长制责任,加速“天网工程”建设,推动国省考断面全面达标。

  加大“控源截污”工程推进力度,实现太湖一级保护区、主要入湖河流周边、水源地保护区污水处理全覆盖,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小区、城乡接合部等区域污水管网空白;同步做好工程绩效跟踪评估,力促发挥最大效用。

  加速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推动面上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提高污水处理能级。

  29、持续打赢净土保卫战。(宜兴生态环境局、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公安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城管局、污染防治攻坚办、应急局,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研究推动循环产业园规划建设,推进建筑垃圾、厨余垃圾集成处理,整体提升固废处置能力。

  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不断提高覆盖面和参与度。

  严控土壤环境风险,做好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

  加强危险废物储运体系建设管理,扎实开展危险废物贮存管理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盗采矿产资源、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等行为,努力推进我市高危险特性的危险废物“日产日清”。

  30、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宜兴生态环境局、市污染防治攻坚办)

  整合建立环境大数据综合监管平台,继续开展“江河碧空”系列执法行动,深化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和结果运用,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巩固提升“散乱污”企业整治成果,腾出更多环境容量。

  完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机制,落实定期督办、整改销号制度,及时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等各类督查反馈意见的推进落实。

  31、推进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宜兴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污染防治攻坚办)

  严格对照建设规划,加强统筹调度、加大推进力度,基本建成全省生态保护引领区。

  深化太湖生态保护圈和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

  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

  八、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类

  32、强化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规划局)

  紧扣“六个一体化”要求,围绕“长三角特色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生态文旅发展标杆区、高端资源要素承接区、区域性交通枢纽区”定位,加快编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宜兴行动方案。

  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融合,划定“三区三线”,实现“一张图”管理。

  继续优化城市绿地、水系、市政设施等专项规划,深化东氿两岸、陶都路沿线等重点区域规划设计,更好引领城市发展。

  接续实施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力争整改率超70%。

  33、推进城域一体化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发展改革委)                                                                                                                                                                                                                                                                                                                                                                                                                                    

  落实锡宜一体化年度建设任务,启动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

  坚持把锡宜一体化作为先导,启动宜马快速通道宜兴段建设,加速实施丁蜀通用机场、锡溧漕河“五改三”等工程,推进锡宜高速扩建、锡宜城际轨道S2线等项目前期,全面融入锡宜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紧抓周杨公路前期工作,力争范蠡大道北延段一期初步设计批复及用地批复,实现360省道洑湖段、西张段通车,完成宜长、常宜高速建设,积极推动盐泰锡常宜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构建更完善的对外大交通格局。

  34、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规划局、城管局、公安局、城建文旅集团,宜城街道、丁蜀镇)

  制订城市经营三年规划,扎实开展“清点清障攻坚行动”,做活城市经营大文章。

  积极推进东氿新城省级宜居城市示范项目,启动氿滨南路城市化改造,实施大溪河南侧景观等工程,完成蒋巷南路、溪山路、广福路、梅溪路、后姚路等道路建设,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形态。

  进一步延伸触角、提升标准,全面落实烟花爆竹禁放管理要求,组织犬类管理、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营造文明有序生活空间。

  推动城北片区面貌更新、功能完善,着力提升城北区域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

  制定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标准体系,探索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品质。

  35、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市交通运输局、公用事业管理局、水利局、公用产业集团)

  深入推进新一轮城市公交、城乡公交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提供更优服务。

  加快做好芜申运河改线工可研究等工作,推动城市防洪体系建设议案决议落地实施。

  新建燃气管网40公里,加快老旧小区燃气入户改造,保障生产生活需求。

  推进4座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增强安全优质保供能力。

  落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决定,常态长效管护横山、油车、龙珠水库,开工建设桃花水库。

  36、推进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工作。(市文明办,市城管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卫生健康委、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教育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公用事业管理局、文体广电旅游局)

  坚持月度督查、季度测试、年度考核等机制,持续推进“十大专项提升行动”,全力攻坚交通秩序、小区管理、市容市貌、农村环境等领域“顽疾”,确保高分通过三年总评、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扩大“春雷行动”成效,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九、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类

  37、加强民生基本保障。(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规划局、退役军人局)

  落实稳就业保用工各项政策举措,加强就业创业扶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等群体充分就业。

  加大安置房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攻坚力度。

  加快画溪公寓建设进度,如期交付新城嘉园三期。

  38、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市民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实现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和孤儿养育与无锡大市标准接轨,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常态开展“阳光扶贫”,健全低保缓退渐退机制,助推困难家庭稳定脱贫。

  认真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民生保障工作,进一步提升特困家庭深度救助政策效力。

  39、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市卫生健康委、公安局)

  根据形势动态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举措,充分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作用,主动排查发现各类风险,做到科学防控、精准智控、闭环管控,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分类管理,推动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应检尽检、隔离观察应隔尽隔,在各类重点场所严格执行扫码、测温等措施。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引导市民增强防护意识、做好防护措施。

  40、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市教育局、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规划局、财政局)

  严格落实教育资源布点规划,确保东氿小学及附属幼儿园、二实小南校区、特殊教育学校9月交付使用,进修幼儿园迁建工程年内完工,开工建设东氿中学,启动周铁中学异地新建项目,排定启动环科园、经开区、丁蜀镇重点学校项目。

  加快江南大学宜兴校区建设。

  对接引进市外优质教育机构,丰富教育资源供给。

  统筹推进课程课堂改革、名师名校长培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学校食堂、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41、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市医保局、卫生健康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和桥镇)

  推动居民医保住院结报率提高12个百分点、提升至70%,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优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实现社会效益与运行效率的有机统一。

  发挥龙头医院带动作用,打造紧密型医共体,整体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市医疗中心工程进度,建成新和桥医院。

  42、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市民政局)

  深化社区居家养老标准化社会化建设,实现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

  深入推进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力争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率达72%。

  43、提升文化体育软实力。(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政府办公室、城建文旅集团,丁蜀镇)

  加强公共场馆形象建设,促进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内容与形式双提升,继续开展文化中心广场系列文化活动,确保高水平运营市文化中心。

  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扶持文艺创新创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启动全民健身中心建设。

  落实行业扶持、队伍建设等方面措施,研究重启开采紫砂矿可行方案,促进宜兴紫砂行业高质量发展。

  44、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市委宣传部,总工会、团市委,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教育局、民政局、融媒体中心,各相关镇、园区、街道)

  围绕创成第三批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目标,强化全民阅读工作组织领导,健全阅读空间、阅读组织和阅读活动认证管理等制度,举办第八届“书香宜兴”读书节和“我是领读者”全民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切实推进书香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网络,提高书香宜兴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综合阅读率。

  45、深化社会综合治理。(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统计局、信访局)

  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巩固落实常态长效机制。

  升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动态掌控力。

  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建强“全要素”网格。

  推广社区协商民主,开展村民、居民小组“微自治”实践。

  加强重大风险防控制度建设和源头治理,健全矛盾风险多元化解、联动处置机制,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深化殡葬领域改革,推进市镇两级殡仪服务中心建设,并出台文明办丧奖补实施办法。

  46、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市市场监管局、商务局、文体广电旅游局、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

  强化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围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快递行业、全域旅游等十大服务领域的放心消费工程;打造放心消费品牌集聚区,推动商标品牌保护工作,推进放心农产品、农资品牌创建等品牌消费放心工程;全面推进食品药品、价格、文化、交通等民生领域放心消费工程。

  十、政府自身建设类

  47、践行新发展理念。(市各委办局)

  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建立健全推动贯彻落实的体制机制,有效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着重解决好“行动跟不上、落实缺乏创造性”等问题。

  主动瞄准标杆、对标先进,学习借鉴有益经验、总结固化成功做法,守正创新、聚合融合,推动形成系统化、可持续的宜兴模式,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48、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市各委办局)

  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大力推进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

  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治理力度,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加快构建科学化工作机制,有效解决职责不清晰、运转不顺畅等问题,加速政务信息化步伐,打造全市性数据开放平台,稳步提高治理效率。

  加强“中国宜兴”门户网站建设,切实做好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工作,进一步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和热度。

  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畅通新闻发布、市长信箱、“12345”公共服务热线、“宜兴发布”政务微博微信等政民互动渠道,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形成常态长效机制。

  49、提升专业化能力。(市各委办局)

  与时俱进推动学习型政府建设,加强对上级决策部署、政策文件的学习研究、消化吸收,打牢全面、系统、专业的知识根底,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的专业化能力。

  进一步增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使命感、责任感,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掌握实情、了解诉求,给予专业指导、专业服务,做到出谋划策方向准、解决问题措施实、助推发展成效好。

  50、严守廉洁从政底线。(市政府办公室、审计局,市各委办局)

  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做好省委巡视整改落实“后半篇文章”。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委具体办法,持续整治“四风”隐形变异问题。

  更好发挥审计“利剑”作用,强化对重要部位、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常态监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十一、10件民生实事项目

  51、社会保障项目。(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民政局)

  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260元、1000元。

  募集善款3600万元。

  对符合深度救助条件的家庭给予最高限额20万元的救助。

  52、放心消费项目。(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

  改造提升5家农贸市场。

  坚持落实平价商店惠民举措。

  53、方便出行项目。(市交通运输局)

  优化公交班次和线网布局,新建70只城乡公交候车亭。

  54、环境提升项目。(市水利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宜城街道、丁蜀镇)

  清淤整治农村河道112条。

  改造宜城、丁蜀老旧小区27个。

  55、公用事业项目。(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公用产业集团)

  加速推进氿滨水厂扩建及深度处理工程。

  新增老旧小区天然气用户2500户。

  56、医疗事业项目。(市卫生健康委、住房城乡建设局)

  市医疗中心主体大楼土建施工进度超60%。

  完成宜城防保所迁建工程。

  开展易走失人员定位手环公益项目。

  推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

  57、教育事业项目。(市教育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建成特殊教育学校、东氿小学及附属幼儿园等4所学校。

  58、文体事业项目。(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城建文旅集团)

  送电影、送演出、送戏下乡3400场。

  在森林公园等公共区域铺设塑胶步道。

  59、公共服务项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推进东氿公园等部位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60、安居工程项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丁蜀镇)

  完成新城嘉园三期公租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