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立足创新争主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得先机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1-08-02 15:38:56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21-04024 生成日期 2021-08-04 公开日期 2021-08-04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议案
关键词 议案,建议,行政 分类词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立足创新争主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得先机的建议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农业农村委员会
标题 关于立足创新争主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得先机的建议
建议内容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立足创新、积极应对,力争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赢得先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谋出新篇。 一要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创新政务环境 进一步树立“市外即外”的理念,打破区域、行业、部门之间的各种利益壁垒,纵深推进 “放管服”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以服务对象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着力解决市级机关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的“中梗阻”以及政策“中层空转”等现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采取更加灵活主动的举措,力求在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上有新的突破,同时,对部分高端人才,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把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科研工作平台、项目合作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建好人才库、项目库、科技企业库等,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服务企业的信息系统,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坚持“百企百法”、一企一策,通过分类整合、减少审批环节等办法,在政策出台、奖补兑现等方面加快速度、突出时效性,进一步放大政策的导向作用、杠杆作用、激励作用。 二要全力加大企业扶持引导,进一步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要依托大型国企、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争取在高速高铁、航空航天、现代通讯等领域为相关产业细分市场做好配套或是实现进口替代,加快打造更有质量、更富活力的“内循环”主体,力争一个优质项目培育一个优势产业,在新的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产业分工体系中抢占先机。要支持企业加强创新研发,以信息化赋能我市线缆、环保等传统产业,把数字技术有机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促进产业线上线下循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三要全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营造创新良好生态 鼓励国资企业选择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通过股权合作、直接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军民融合、产教融合等企业参与国家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对拥有行业先进技术的科创型企业,通过信贷担保、战略性创投基金、上市等政策支持,培育更多的隐形单打冠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政产学研合作、设立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宜兴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引导科技企业研发总部扎根宜兴,发展总部经济;支持科技服务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指导等专业服务,在产业情报、研发、新产品推出上共建共享;引导各类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确保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承办单位 发改委
答复内容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

第2号提案的复函

 

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农业农村委员会:

你们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立足创新争主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得先机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委会同市工信局、行政审批局、科技局、组织部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目前已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健发展。

1、持续发力推进产业强市。项目带动不断强化。中环领先12英寸大硅片生产线顺利投产,阳羡溪山小镇中心对外开放、窑湖小镇“三中心三酒店”形态初显,大拈花湾项目正式开工,碧迪医疗一期、博砚电子光刻胶等22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先科半导体电子信息材料、太湖凤凰山康养谷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落户。产业质效稳步提高。规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3.1%、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1%、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8.9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在银浆、光伏电池组件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企业超30家。电线电缆、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2%,出台宜南山区保护与开发管控规划、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

2、聚焦重点深化改革创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制定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年度行动方案,全力打造“宜兴业”品牌。工程项目“不见面开标”实现全覆盖。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深入开展,连续三年获评省金融生态达标市。改革举措多点突破。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稳妥推进。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国有资产资源布局、国资国企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为全国典型。建立实施工业企业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72家,培育入库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357家。水环境技术与装备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启动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宜兴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3、高度重视建设人才队伍。着力打造“陶都英才”政策品牌、“才荟兴宜锡望您来”城市引才品牌、“宜见倾兴”人才服务品牌。出台“人才新政20条”及配套实施细则,全年人才专项投入翻番。出台《关于促进宜兴市人才科创飞地建设的若干政策》,全面构建“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柔性引才新格局,引导和助力企业实现人才“工作在外地、贡献在宜兴”,项目“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宜兴”。全年累计入选各级人才计划项目58个,其中,入选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2个,总数列无锡第二。高质量举办“才荟兴宜”人才月活动,包括“百企千才高校行”“陶都名企高校行”“百校进宜兴”“高校学子感知宜兴”等各类人才活动30多场次,新增全面战略合作高校5家,累计达35家;建立上海、杭州2个人才科创飞地,总数列无锡第一。全心引才、全力聚才、全情服务人才的氛围日渐浓厚。至2020年底,全市引育各类人才总量突破38万,其中,高层次人才1.26万人、海归留学人才1456人、高技能人才7.56万人,人才综合竞争力稳居江苏省县级市前列。

4、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城市品质稳步提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编制,形成13个专项规划、片区详规和城市设计成果。入选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高标准通过省生态园林城市验收。交通建设有力推进。常宜、宜长高速建成通车,宜马快速通道宜兴段开工建设,丁蜀通用机场航站区主体封顶、跑道基本完工。获评省农村物流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接受实地验收。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开展“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建立落实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红黑榜制度、张渚镇省庄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太华乾元等7个自然村被命名为省特色田园乡村。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境内全线贯通,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堤防达标和滨湖圩区治理全面铺开。

二、下阶段工作举措

把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取向,突出以扩大内需为政策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提升经济循环效率,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先行军、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1、聚焦重点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打响营商环境品牌。固优补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平台对接、数据共享,提升“一网通办”“一网通管”和“不见面审批”水平。放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推行容缺预审模式,优化模拟审批机制,试点实现“拿地即开工”,不断提升项目审批效率。深化企业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刚性执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举措,优化资源性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开展政务服务作风建设提升年行动,强化领导干部定企挂钩服务,用好政企通平台,更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打造简约高效公益服务体系。开通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一号答”功能,切实发挥好“总客服”作用。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放活社会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创新投融资方式,设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债等方式,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公共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完善投资绩效评价机制,有效防范隐性债务风险。

2、聚焦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发挥宁杭生态经济带和太湖湾科创带交汇点优势,坚持“带状规划、点状实施、聚焦带内、带外联动”的发展理念,按照“创新引领、产业高端、生态优先、开放合作”的原则,以构筑“科产城人”融合的产业生态为一大主线,以创新驱动、创业推动、开放带动为三大动力,以活力涌现的创新生态、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底蕴深厚的人文生态为支撑,立足宜兴全域推动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全面形成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创新效应加速显现的新格局。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龙头企业培育“预见”、雏鹰瞪羚企业攻坚、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四大行动,全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雁阵”。引导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科创孵化平台,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动创新,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能。

打造区域人才集聚高地。围绕产业链完善人才链,精准绘制人才地图,构建更优产才融合发展格局。坚持培养本土人才与招引海内外人才双管齐下,优化提升陶都英才政策,持续开展陶都名企高校行等活动,实施“才荟兴宜”三项引才计划,建强领军人才、大学生、技能人才、文旅人才、乡土人才梯队。聚焦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成都、西安等重点地区,深入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力争形成“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集聚产业发展亟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孵化一批产值超亿元科创企业。优化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保障机制,多措并举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完善宜兴乡贤常态联系、定期交流机制,出台乡贤服务贡献家乡激励政策,召开乡贤大会,更好汇聚乡贤力量,更广对接项目、政策、信息、资源。

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实效。全方位抓好科技创新政策宣传落实,完善鼓励全社会加强创新实践、加大研发投入的激励政策,健全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机制,全方位造浓创新氛围。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的战略合作,建立落实攻关任务“揭榜挂帅”机制,畅通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探索引进科技孵化载体优质市场化运营机构,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全环节服务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构筑全链条保护格局。积极申报国家生产型环保装备标准化科技创新中心。

3、聚焦产业强市,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加快中环领先大硅片二期和外延片等在手项目建设,加强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领域企业招引,不断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新能源产业高地,对接“30·60”碳排放目标要求,放大光伏新能源产业集聚效应,继续推进行业龙头打造和链上企业引育,力促环晟新能源电池组件项目新增9GW产能,推动中建材四期、帝科股份光伏新材料等项目尽快开工;依托灵谷化工氢气产能优势,推动氢能产业园加快落地建设,布局一批氢能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等产业化项目,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深挖乡贤资源、专业人才,紧盯实力强企、科创项目,建立专门协会、强化定向攻坚,致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趋势,强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北斗技术、智能制造的引入应用,加快推进云上软件园苏南创新中心、华为(宜兴)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项目,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本土总部企业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广阔、规模效益明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航母级总部企业。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总部企业,鼓励在宜外商企业总部化发展,促进总部企业与产业链其他企业深度融合,推动总部企业集聚发展。

优化现有产业发展质态。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开展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厂房(楼宇)专项行动,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监管约束等手段,发挥电线电缆、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作用,分类分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兼并重组、存优去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单位产出效益。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壮大发展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人力资源、高端休闲等产业,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之路,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落实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链制度,针对性制定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工作方案,务实性谋划电线电缆、环保、非金属材料等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引导政策,稳定壮大产业链供应链。分类制定现代服务业、文旅产业、现代农业及其细分领域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更好强化产业指引和工作聚焦。突出以贡献论英雄导向,坚持差别化扶持、精准化激励,优化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出台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政策意见,推动重点企业招商护商专员全覆盖,完善“创二代”培育引领机制。邀请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更好反映企业家意愿,增强政策针对性实效性。

4、聚焦“内循环”,加强经济发展动力

有效发挥投资支撑作用。加大项目招引力度。聚焦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项目招引机制,分类组建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健全专业化、产业链化招商队伍,主动对接国企央企,常态化联络在外乡贤,全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提升项目落地效率。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简化审批流程,完善投资建设项目线上审批系统,高效实施模拟审批、并联审批、联合验收,切实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加快项目建设速度。严格执行例会制、观摩制、督查制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落实市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强化组织保障和协调推进,确保项目按序推进、如期建成。

释放最终消费潜能。把扩大消费同改善群众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引导商贸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优化消费体验,更好满足消费需求。鼓励中小实体店发挥灵活多能优势,以延长营业时间、拓展品类项目等方式提升消费服务。挖掘信息消费、夜间消费、康养消费、文旅消费等潜力,加快传统商业数字化升级、智慧化改造,加强“老字号”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推动消费新业态向农村市场延伸。支持宜城、丁蜀等板块推进主题类、特色化商圈建设,打造更具吸引力、集聚力的消费街区。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聚焦区域战略,不断增强竞争优势

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宜沪投资促进会桥头堡作用,建强组织体系、对接机制,承接引进产业链配套、科技企业产业化、大企业区域布局等项目。协同发力接轨南京、杭州都市圈建设,立足产业基础、用好生态优势,宽领域、深层次对接导入发展资源,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靓丽明珠”。发挥地缘优势,更大力度引进苏州、常州科创产业项目。积极参与“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打造毗邻区合作新样板。加快市场体系、协同开放、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格局构建,多元助力区域发展。

加速锡宜一体化进程。积极融入、主动推动锡宜一体化发展,高起点推进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发挥大拈花湾、赫联智能智造科创园等项目带动效应,加快形成突破之势、促进产业融合。加速宜马快速通道、锡溧漕河“五改三”等工程进度,推动丁蜀通用机场建成试飞,启动锡宜高速扩建、周杨公路东段、范蠡大道北延等工程,力促锡宜城际轨道S2线尽早开工。积极引进无锡大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放大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协同效应。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葛盘良,电话:87978663。

 

 

 

宜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6月9日

答复时间 2021年0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