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健运行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1-08-02 15:38:39    浏览次数:129750705
索引号 014046317/2021-04279 生成日期 2021-08-10 公开日期 2021-08-10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综合政务 主题(二) 文秘工作 体裁 议案
关键词 提案,建议,行政 分类词 文秘工作,行政事务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健运行的建议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郭同春、沈赛良
标题 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健运行的建议
建议内容 2020年,面对疫情影响和依旧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在精准谋划、全力护航复工复产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共同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步入“加速回暖、进中提质”的良性轨道,但总体来看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较大,产业贡献度和带动力、工业体量规模、项目招引质量、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为加快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是强化支撑力。市级层面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在金融服务、减税降费、劳务用工等方面强化支持帮扶,以扎实举措回应企业诉求、提振市场信心。同时,聚焦项目建设、资本经营、外资外贸等领域加强研判分析,进一步提升我市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的集成度和绩效性。 二是培育新动能。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大布局”,注重发挥宜兴在乡贤、环境、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善于利用优质企业和产品、闲置厂房和土地抓招商引资、增发展后劲。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一园两区”改革发展、对外交流主阵地作用,紧扣“延链、补链、强链”做文章,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是创优软环境。鼓励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技能型职工培训体系,稳控优化金融生态、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常抓不懈安全环保、共谋齐促城乡建管,加快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点发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承办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局
答复内容

 

 

关于市政协第十五届五次会议

第160号提案的复函

 

郭同春、沈赛良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促进工业经济稳健运行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很有针对性和导向性,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国际贸易摩擦等多重压力,全市上下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全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工业经济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快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工业经济回稳向好,“十三五”目标任务较好收官。“十三五”期间,宜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工业百强县前十位,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产值分别突破4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8%,规模工业增加值率连增至18.2%,较2015年末提升了3.2个百分点;工业利润年均增长5%,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到51%;累计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78家,规上企业数量增加至1094家;税收贡献超亿元企业达1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24.2%;高新技术企业增至638家,是2015年末的2.3倍,培育入库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357家,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9项,数字经济发展壮大,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产业链条加速完善,发展平台持续优化。

“十四五”期间,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加速企业的提质转型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贡献度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一、科学谋划、积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1、合理制定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立足宜兴实际,科学编制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核心,以信息化、智能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抓手,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目标,全力构建以主导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支撑的“2+3+N”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从优化空间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引育重点项目、发展新兴业态、培育行业龙头、推动质效提升、实现高水平开放等7个方面入手,着力推进“十四五”期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发展目标的实现。

2、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太湖湾科创带的建设。积极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无锡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战略部署,按照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强化园区载体作用,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布局,各镇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区优先发展高附加值都市型工业和科创研发产业,形成“创新引领、带状分布、集群集聚”的产业空间布局。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促进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在“双循环”中提升国内和国际影响力。

目前,我市已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宜兴行动方案》、《宜兴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工作任务,提出具体目标,压实工作责任。召开了宜兴(上海)经贸文旅合作洽谈会,宜兴环科园与上海青浦工业园缔结友好园区,开启宜兴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新征程。通过加强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配合做好苏锡常一体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形成宜兴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围绕将无锡太湖湾科创带创建成为国家级新区和新发展理念实践示范区的目标,努力把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成为宜兴“十四五”发展的关键工程、锡宜一体化全面深入的牵引工程、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头号工程。

3、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分工协作,重点建设电线电缆、节能环保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打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3个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产业招商和科技招商相结合、园区建设和载体建设相结合、招才引智和招院引所相结合、强化落实与营造环境相结合的工作新格局,特别是要立足于优势产业、头部企业,优化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点支柱产业培育计划,快速提高规模效益、核心竞争力,积极布局氢能源、5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北斗等未来产业,抢先培育一批新产业新经济新模式,努力抢占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点。

积极实施“造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围绕集成电路、生命科学、新能源、通用航空等重点产业,依托本地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上下游,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具有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强链”项目,集聚一批根植宜兴、掌握标准制定权、行业话语权、市场主导权、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聚焦产业链短板和关键环节,制定产业集群招商指导目录,编制产业招商地图,为产业链招商提供精准导向。围绕重点产业集群“补链”,着力引育一批具有资本、技术、品牌、集成优势,有较强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快速扩张性企业,特别是终端产品和整机企业。紧盯宜兴重点产业集群融合、衍生、裂变和迭代趋势,引进一批相关领域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核心平台,推动重点产业集群“造链”和“延链”。

二、突出绩效、加快转型,增添新发展动能

1、提升支持政策的绩效性。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撬动示范作用,加大优势企业、亮点项目对上推荐力度,力争获得国家级、省级资金扶持有新突破。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政策奖励的引领作用,围绕支持制造业投资项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做优做强、数字经济发展、绿色集约发展等五大方面加大资金奖补力度,带动更多的企业发展壮大、提升经营质态、实现转型升级。同时,加快高质量发展工业口奖励资金的拨付,目前“2020年高质量发展意见”工业口第二批奖励资金3034.66万元已拨付至各板块财政局,正在加快拨付至相关企业。

2、加快园区提档升级。加大产业园区和科创载体存量空间改造力度,提高制造业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按照重点园区50万元/亩、中心镇40万元/亩、一般乡镇30万元/亩的标准,设置新项目入园门槛,抬高园区亩均投入产出强度和产业技术含量等产业用地准入门槛,加快腾退一批产业竞争能力不足、资源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承载和安全保障不力的企业。鼓励企业建设“楼宇工厂”和多层厂房,合理引导产业类型互补、生产环节协作较强的中小企业入驻。对投入强度大、集约化程度高、综合效益好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工业集聚区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

3、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不断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力推进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切实落实资源要素差别化政策、加强对工业企业的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坚持以“发展质效为核心、亩均产出论英雄”为导向,“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双重发力,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为优质企业发展集聚资源、腾挪空间,不断提升工业用地亩均产出。加快对近3年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低端低效工业企业的改造提升,全面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资源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加快推进形成创新能力强、生产效率高、资源消耗少的现代经济体系。继续优化完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盘活利用闲置资产的相奖补政策,积极落实国家支持企业改组出台的相关土地增值税、契税等配套政策,有效降低企业改制重组的税收负担,进一步提高激励效应。

4、加快制造业智库的组建。挖掘“产业+乡贤”资源,举办乡贤发展大会,在乡贤集聚城市组织乡贤恳谈会,为乡贤服务家乡发展搭建平台。通过乡贤服务贡献家乡激励政策,引导乡贤主动参与科创带建设,推动乡贤优势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根据《关于成立我市重点产业链乡贤招商工作专班的实施方案》(宜乡贤领〔2021〕2号)我局成立了节能环保、电线电缆、软件和信息技术三个重点产业链乡贤招商工作专班。通过前阶段工作,已初步整理出节能环保产业乡贤25名、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乡贤81名。邀请行业权威科研机构作为智库单位,围绕重点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支撑,如邀请全国电线电缆权威研究机构“上海电缆研究所”为电缆产业发展“把脉下方”;聘请任洪强院士为首席专家、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智库单位,为环保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三、优化服务、政企齐心,加快新发展步伐

1、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扎实推进企业降本增效,精准提供服务供给。加大力度降本减负,全面推动各级关于减轻企业负担、减税降费等工作部署和优惠政策落地,积极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职工队伍。分层分级建立对口服务机制。围绕企业需求,制度性召开企业座谈会、供需对接会,建立政企对话常态化机制。常态化开展政企服务,促进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互惠互利、共赢共荣的良好局面。积极邀请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实现提升政策精准度和增强企业家获得感的“双赢”。严格落实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及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链制度,实时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供需情况,帮助企业畅通供应渠道、加强产销对接,及时打通 “堵点”。积极服务全市工业项目建设,做到项目建设情况“早知道”、服务流程“全公开”、事中事后“强监管”,以高效率推动全市各级工业项目快推进,让“好种子”在宜兴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2、保障市场环境清晰透明。加强政策保障,在环境容量、金融支撑等方面,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扶持力度,形成项目招引的“洼地效应”。着力构建优良的产业生态,加快推动主导产业横向成群、纵向成链,凸显配套优势、物流优势,有力构筑招商引资的 “强磁场”,打造产业链项目的“集结地”。健全金融体系。鼓励设立创业投资、产业投资、股权投资、科技创新等投资基金。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融资体制,设立特色产业投资基金,提升园区在招商、选商中的话语权。发挥省、市专项资金协同作用,扩大“锡科贷”“苏科贷”受益覆盖面。

3、深化数字化管理转型。以构建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两大模型为基本方法,全面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数字化管理转型,打造实时、在线、共享、安全和整体协同、运行高效的数字管理。持续推进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构建精准服务体系,建立企业降本减负长效机制,优化企业金融服务,完善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加大“政企通”平台的推广力度,大力整合各部门、各领域为企服务应用,进一步丰富内涵、完善功能,实现惠企政策发布申报“一网清”,打造企业线上服务一站式门户。

4、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一方面加强本土人才资源开发。根据宜兴制造业发展特点及应用需求,鼓励和支持宜兴高校开设与宜兴制造业相关的专业,扩大学位点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各环节的研发和创新。同时,加大各类教育培训力度,建立人才教育培训的体制和机制,提升现有人才的整体素质,积极鼓励学校、研究院、以及企业的人才对外交流培训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优化提升“陶都英才”政策,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双百”、大中专学生“百校万名”、高技能人才“百千万”三项引进计划和“海外留学生回归工程”,持续开展“百企千才高校行”“陶都名企高校行”“百校进宜兴”以及世界青年精英人才创业挑战赛等活动,打响“才荟兴宜 锡望您来”城市引才品牌。整合服务资源,高效运作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加快构建人才落户、创新创业、安居生活、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人才服务体系。紧紧围绕新时期发展定位,大力借助太湖湾科技创新带的发展契机,加强对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高端人才引进,吸引一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与国内外、省内外专家、高端人才牵线搭桥,通过他们的智力支持,立体包装特色产业和优势项目。

5、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强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两个根本”,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措施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牢牢把握两个不放松总要求和务必整出成效总目标,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在安全生产监管上做到守土尽责、警钟长鸣,不断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巩固和提升“一年小灶”专项整治成效,全面完成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推进“三年大灶”专项整治向纵深发展。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华欢,电话:87992985。

 

 

宜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1年6月16日

 

 

 

 

 

 

 

 

 

 

 

 

签发:李长青       承办:任卿颜       邮政编码:214200

抄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1份),市政协提案委员会(2份),市发改委(1份)。

答复时间 2021年0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