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助力“六稳”“六保”工作
工作部署

农事“小报”助农增收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2-06-28 08:51:35  浏览次数:

  夏日炎炎,池塘水质变差、缺氧是水产养殖户头痛的事。6月18日,新建镇的大闸蟹养殖户刘中余,手持一份农事“小报”看得津津有味,“有了这份‘小报’的专业指导,蟹塘安全过夏,我的心里踏实多了。”

  刘中余手中的“小报”,是新建镇农业农村局编印下发的《农技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已是今年的第18期。在这份A4纸大小的《简报》上,新建镇农业农村局围绕“蟹塘安全度夏”“水稻大田化学除草意见”这两个话题,介绍了饲料投放方法、生物菌种和水草调节池塘水质等技术。新建大闸蟹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毛柏生说,如今镇里有1000多个大闸蟹养殖户和10多个种粮大户,大伙家中都放着一份这样的《简报》,“这‘小报’看上去不起眼,但上面登的技术既及时又管用。”

  说起这份“小报”,新建镇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宏军感触特别深。他打开存放《简报》的档案资料柜,一本本装订成册、颜色发黄的《简报》,似乎在“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简报》创办于1967年,当时每期只印几十份,全靠各村的农技员通过村里的喇叭,将农技知识送到农户耳中。后来,随着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户们对农技知识的需求日趋迫切,“小报”也逐渐由每月1期、每期几十份,增加到现在的每月2至3期、每期9000多份。

  随着时代的变迁,《简报》在传播方式、刊载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当然,最核心最重要的变化,无疑是科技兴农的创新运用。”李宏军说。从用手扶拖拉机进行单一的耕田作业,到无人驾驶中拖智能化作业;从人工操作增氧设备,到物联网无人增氧技术的运用;从集市提篮叫卖“没名没姓”的大闸蟹,到镇里的“生锋牌”大闸蟹通过电商出口东南亚、欧美国家……小小《简报》,是现代科技兴农最好的见证。

  50多年来,尽管《简报》的采编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不变的是新建镇农业农村局为农服务的宗旨。尤其是近10年来,他们把“服务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作为方针,将上级农业农村部门下发的农技资料与当地种植养殖业实际相结合,每期围绕一个或两个农事话题,通过采编“小报”,把所掌握的农技知识,变成农户通俗易懂的增产增收良方。

  “在前一期《简报》里,针对草皮田复耕后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详细介绍了合理施用配方肥、增施有机肥的方法,真是送来了‘及时雨’。”新建镇种田大户雷贵兵说,他最近流转了1000多亩这样的田块,有这份《简报》和镇里的技术人员做后盾,自己增收增产有了底气。

  前几年,新建镇在全市率先推广“蟹池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并在大闸蟹养殖户储生锋的蟹塘里试验成功。镇里立即组织农技人员把试验做法及成效编入《简报》,并及时发送到全镇大闸蟹养殖户手中。通过学习,目前全镇有95%以上的养殖户使用该技术,去年该镇大闸蟹亩均效益超5000元。

  近年来,新建镇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还把办《简报》中积累的农技新知识、新观点收集起来,撰写了《水稻大田机械直播技术探析》《蟹塘水质生物菌调节技术实践初探》《池塘养蟹充气增氧技术初报》等多篇论文。这些论文有的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有的获得了多项农业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