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三大攻坚战
工作部署

宜兴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2-11-15 08:50:22  浏览次数:

  11月10日上午,在杨巷镇皇新村的稻田里,自走式打捆机忙碌“奔跑”着,秸秆被“吃”进机器,经过压实、固定,变成一个个断面整齐的圆柱形草捆,勾勒出秋收秸秆离田的别样风景。今年,全市综合利用秸秆量有望突破28万吨,综合利用率超97%。

  作为苏南地区的农业大市,我市秸秆资源丰富。但过去秸秆综合利用不充分,不仅容易造成环境问题,还浪费了宝贵资源。为此,我市积极探索新模式、新途径,引导全市上下扎实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秸秆还田是目前秸秆处理最为普遍的方式,能够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增加。我市正在推行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试点工作,在提升秸秆还田质量的同时,促进粮食生产健康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科长王辉介绍,在试点范围内,对满足作业耕深18cm—35cm、秸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的相关对象,提供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补助40元/亩。

  实现秸秆离田利用,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秸秆收储能力水平。今年杨巷镇与市新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企业负责对该镇范围内超1万亩农田的秸秆进行离田打包。以往让农民“头疼”的秸秆,在企业的生物质燃料成型机里“走”上一圈,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生物质燃料。作为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和全省秸秆全量利用模式县,我市大力支持相关秸秆利用主体的收、储、运、用环节场地与设备工程建设,调动全社会参与秸秆收储利用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出台秸秆收储、处理奖补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省级专项资金对离田利用秸秆进行奖补。目前,全市共建成秸秆收储社会化服务站17家,拥有打捆机、包膜机、搂草机等各类秸秆收集机具38台套。

  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如今,一批示范单位和企业围绕秸秆燃料化、肥料化、饲料化等领域,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秸秆经济”在全市各地悄然形成。屺亭街道后亭村通过与南京的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让秸秆经过青贮、氨化、生物发酵等环节后,转化为易吸收、营养高、适口性好的山羊饲料,每年将500多吨秸秆成熟处理后制成饲料,年销售超过200万元。位于丁蜀镇的江苏神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将秸秆与太湖蓝藻进行协同处理,再通过无害化高温发酵系统进行基料化利用,每年可制成各种育苗基质、营养土5000多吨。市委农办副主任蒋静慧表示,秸秆打捆离田、回收再利用的新技术,不仅解决了农户秸秆“处理难”的问题,让以往的“生态包袱”变成了“绿色财富”,还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