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市民政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动态
【在宜兴·慈善基金】小基金折射大温暖
来源:市民政局 时间:2023-02-09 13:37:53 浏览次数: 字号:[ ]

  “感恩你们对我家庭的帮助,虽然回老家了,但是我不会忘记在宜兴时大伙对我们外乡人的关怀,这座城市透着一缕光,让人感觉亲切和温暖。”近日,外地务工人员范宗芝从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一笔“迟到”的救助款后,她紧紧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56岁的范宗芝和60岁丈夫严学友老家是安徽省巢湖市。从2015年起,两人开始在宜兴务工,生活还算富足。2022年初的一天,严学友在回家路上不幸遭遇车祸,脑部损伤导致他陷入重度昏迷,然而安徽户籍让他在治疗方面无法享受相关医疗政策,仅仅几个月医疗费用,不仅“清空”了家庭多年的积蓄,也让他们生活陷入困境,无奈之下范宗芝四处求助,“生活一下子就困难了,外地人很多补助享受不到,老家那边也不了解我们的情况,最难的时候,两头都帮不到我们。”回忆起那段时间的无措,范宗芝难掩伤感。这时,宜兴市慈善会第一个向她伸出了“援手”。去年7月21日,在她提出援助申请后,工作人员告知他符合“在宜兴·慈善基金”救助条件,第二天就上门对严学友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并于一周内完成审核确认。根据救助标准,他们可以获得一次性2000元的补助款。“这相当于官方对我们困难的一个认可,也让社区和许多爱心人士知道了我们的困难。”范宗芝说。此后,范宗芝陆续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怀和温暖。去年8月,在相关民政部门的沟通下,范宗芝与仍在治疗的丈夫返回老家,享受当地相关政策福利。前不久,趁着丈夫情况稳定,范宗芝专程返回宜兴,不仅仅是领取这笔“迟到”的救助款,更多的是想当面表达感谢之情。

  

  

  这个精准聚焦在宜外地人员实际困难,缓解他们“急难愁盼”问题的爱心基金,就是“在宜兴·慈善基金”,也是我市首个只针对非宜户籍在宜人员的爱心基金。“我们设立基金的初衷就是填补在宜务工人员突发的因病致贫和突发贫困情况时求助无门的空白。”周张风说,作为基金的发起人和爱心捐赠者之一,从基金成立以来,他见证了每一次为困境外地人员雪中送炭时的温暖。周张风从老家徐州来宜打拼已有多年,每当他身边的“同乡人”因为突发困难手足无措、求助无门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个时候有一个更灵活、更快捷的方式去帮扶和救助他们该多好。”带着这样一个想法,他多次与民政部门和市慈善会联系,当得知可以设立定向慈善基金后,周张风等人又开始积极发动,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企业主、外地职工慷慨解囊。一番筹备,2021年7月,“在宜兴·慈善基金”问世,首批爱心基金达到101975元。此外,每年他们都会与市慈善会共同宣传动员,举办主题慈善活动,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并将筹集的爱心款在每年年底汇入爱心账户,让爱满溢。

  精准救助一直是慈善基金的目标,在基金数额不断增长的同时,“在宜兴·慈善基金”的管理者也在思考如何让爱心款项应帮尽帮。此时,一封情真意切的求助信的出现,改变了原本固定的一次性2000元救助标准。“一场车祸如晴天霹雳,击垮了原本幸福的小家庭。在我用颤抖的手签下病危通知的时候,怀中嗷嗷待哺的女儿也在大声哭泣,人生地不熟让我看不到希望...”去年11月29日,市慈善会收到了求助人付美玲这封充满期盼的求助信。一边是家庭顶梁柱的突然倒下,一边是仍在哺乳期妈妈的无助。在巨额医疗费前,2000元的救助款显得微不足道,却也是他们黑暗中的一道光。“能不能给予更多的帮助?”考虑到群众实际困难,市慈善会副会长、秘书长林启中带领工作人员主动找到了基金发起人,探讨是否提高救助标准。很快新的捐赠协议达成,慈善基金将根据受助者实际情况进行一般性救助和特殊性救助,标准分别调整至不超过3000元和5000元。仅仅一周后,付美玲就拿到了这笔及时款。

  

  

  

  

  “接下来我们还要拓宽渠道,让基金发挥作用,让有需要的‘外乡人’一个不落。”市民政局捐赠中心主任虞婧说,这段时间,市慈善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谋划,未来,这个慈善基金还将朝着“助医、助学、助困”方向帮助外来的孩子和务工人员,让更多“外乡人”感受来自第二故乡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