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宜兴市人民政府 >资讯中心 >要闻动态

精雕细琢打造可观可感高品质城市空间

来源:宜兴日报    日期:2023-05-30 09:14:50    浏览次数:

  “处处皆可行,所见皆风景,早晚健身高峰人头攒动。”这是宜兴“双氿三河”滨水空间品质提升工程一期基本建成投用后的生动写照。通过精心规划,原本岸线割裂、设施老旧、不成系统的公共空间,被整合成“一环三带”活力滨水慢行系统,打造出拥有丰富生态植被和完备公共服务设施的16公里蓝绿风景廊。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加强城建系统谋划,对沉睡资源、畸零地块等进行唤醒提质、挖掘整合,精雕细琢可观可感、可进入可互动的高品质城市空间,努力绘就宜居宜游的陶都新画卷。

  “双氿三河”东西串联新老城区,蜿蜒通达之间覆盖主城区主要的居住组团,沿线布局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有大量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活力空间。结合道路绿化工程等建设,十多年来“双氿三河”经历了基础建设、功能培育、品质提升等多个发展阶段,并在进入新时代后逐步将发展重心转移到高品质公共空间建设上。针对滨水区域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慢行道路断点、空间郁闭、活力缺乏等问题,去年,“双氿三河”滨水空间品质提升工程一期建设全面启动,分为城南河—大溪河段、芜申运河南岸(荆邑北桥—新农桥段)两块区域实施,总投资约2.9亿元,于今年年初基本建成(1号桥、2号桥除外)。该工程以“提升滨水空间整体服务质量与品质,丰富空间交往、审美、人文、艺术体验,满足百姓对公共活动场所多样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按照由零到整、系统串联、联动住区、渐进优化的思路,推动滨水风貌特色塑造与小微空间改善,打造具有宜兴特色的一流滨水空间。眼下,通过疏林透景、慢跑步道、生态草坪、花海绿岛等元素植入,滨水空间已完全打开,市民不仅可以欣赏沿河风景,还能在新添置的休憩亭、座椅上“席地而坐”,原本防洪设施附近的小空地改造后兼具观景、休闲、运动等功能;从老城区到东氿新城,多感栈桥、生境花园、桥下运动公园等功能多样且特色鲜明的各大节点串联起了缤纷水岸,将空间还给市民,为城市带来公共价值。此外,随着团氿与城南河系附近的1号桥、2号桥即将建成,从团氿到东氿,将实现慢行步道全接续。市民蒋雪笑着说:“每天上下班路过这里,心情都特别好。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在这里走走坐坐,看人跑步、打球,感觉特别放松。”在她看来,自己的“生活圈”,正变得越来越时尚活力、生态宜居。

  空间蝶变、百姓笑脸的背后,是城建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我市城建已经由单体碎片化的城建项目转向整体集成、存量更新与新建并重,通过持续的整体空间优化和功能置换,打破新建项目与存量改造项目相互独立运作的现状。“双氿三河”项目作为其中代表,从设计之初就将城区团氿、东氿两个大型水体和联系双氿的城南河、洑溪河、芜申运河水系连片谋划“缝合”提质,形成系统蓝绿风景廊。在建设中,慢行步道、骑行道和9座人行桥不仅打通了慢行系统“堵点”,还有效串联起周边8个社区、23个居民小区,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对梅林水岸等新建片区与荆邑广场、大溪河公园等既有存量片区进行一体设计,形成了主题各有侧重的功能布局,建设整体品质标准高、功能多样、相互连通的滨水空间系统。另一方面,聚焦民生需求,因地制宜重塑城市肌理,以小微空间的改善打造全龄友好环境:结合学校等周边交通网络,优化交通组织与步道布局,打造安全上学路,在临近滨水空间内增加文化科普体验、游憩设施,创造儿童友好生境;针对城南、土城等老龄社区,改善滨水空间与小区的步行通达,同时在滨水空间增设老龄健身设施、交往活动场地。

  喜人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双氿三河”。“现在我们接送小孩方便多了,不用一直站着等候,有座椅可以休息。”在市东域小学转角处,色彩明亮的休憩设施映入眼帘,市民刘先生正在此处休息。过去一块不到4000平方米的退化绿地如今“大变身”,结合教育文化特色,设计师、建设者将彩色园路等嵌入绿地,添置家长等候区、非机动车停放亭等配套设施,让街角老绿地焕发新活力。近年来,为让市民乐享“绿色福利”,市住建等部门因地制宜推进“公园+文化、健身、小型游乐设施”等建设,在城区改造建成贴近市民生活的“小而精、美特优”高品质公共空间20多个,4个项目入选江苏省100处“乐享园林”小型绿地活力空间建设名单,备马圩口袋公园入选住建部编制的城市居住社区活动场地设施建设示范案例集。小投入,大成效,曾经边角空地变身树影婆娑、鸟语花香的休憩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空间面积,拓展完善惠民服务功能,实现居民出门5至10分钟即有一片可休憩、可交往、可健身的绿色共享空间……这样的实践在宜兴遍地开花。在环科园新城路、绿园路交叉路口附近,老旧广场地块被改造成全新“绿园”,不仅提升了“颜值”,还新设了公厕、健身器材和直饮水等便民设施;丁蜀镇在城市微更新探索中利用拆迁的腾退地,在大中街、南河浜等处建设公园、广场、绿地等,尤其充分利用老西山农贸市场附近狭长地块,因地制宜改造建设社区健身中心、堆缸小院、渡桥,补足老旧社区配套设施短板,赢得广泛好评。

  注重唤醒“被遗忘的角落”,精巧打造“迷你空间”,让桥下别有洞天。“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开发新的公共空间成为新考题,而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来利用率较低,普遍存在乱建违建占用堆放返潮、改造利用形式单一等问题。”市住建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我市仅主城区范围内就有大小桥梁141座,部分桥下可利用空间面积一般在几百到几千平方米,改造提升中要因桥施策,充分挖掘桥与周边的历史底蕴,注入地域文化、活力元素,增添故事感、场景感,将单一的桥下空间变成多维立体的活力场所。

  如今,宜兴的桥下空间有了多种“打开方式”——东氿大桥下旧有的昏暗、封闭形象改变,健身、儿童玩乐、文化展示、景观造型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给市民带来美丽心情;塘田大桥利用极为开阔的桥下空间,布置了以篮球为主题的开放运动场所;荆邑大桥下添置了“桥”见宜兴文化景墙,展现宜兴不同桥型剪影,让城市留下记忆、市民记住乡愁;荆邑北桥下布置了以足球为主题的开放运动场所,桥柱桥墩同样以足球等元素为装饰,营造运动主题氛围;洑溪河大桥北侧桥下空间突出环境改善和活化利用,通过文创画面、健身设施、文化座椅等,为市民营造出相对独立的休闲空间。在去年完成5处桥下空间改造基础上,今年,市住建、城管等部门计划再完成5处桥下空间提升,让更多城市“灰空间”转变为公共活力空间,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助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