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3-08-18 09:51:33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23-03181 生成日期 2023-08-18 公开日期 2023-08-1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主题(二) 文化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文史,宣传,提案 分类词 文化,文秘工作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民进宜兴市委员会 标题 关于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的建议 建议内容 关于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的建议 乡村博物馆是保护修缮历史古建筑、挖掘收藏历史文化遗存,具有一定数量的藏品,满足收藏、展示、教育功能的展览场所。她是保护和传承具有独特传统乡土文化,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殿堂。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乡村博物馆有了较大发展。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民进宜兴市委员会
标题 关于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的建议
建议内容
关于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的建议
乡村博物馆是保护修缮历史古建筑、挖掘收藏历史文化遗存,具有一定数量的藏品,满足收藏、展示、教育功能的展览场所。她是保护和传承具有独特传统乡土文化,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殿堂。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乡村博物馆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全市已建设登记在册的历史文化街区3条;博物馆、美术馆8家;红色爱教基地5家;名人故居纪念馆6家,尚未登记在册的宗祠、书塾、名居、老宅、村史馆已是星罗棋布。但是,我们也发现,在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难点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整体规划不够。各地存在盲目建设的情形,场馆大小不一比较突出,面积小的仅有一两间屋;有的场馆外观与乡村面貌格格不入;有的远离乡村,脱离村民集聚区,缺乏乡土气息;大部分对“一村一品”的乡土文化特色效应没有统一规划分类,有的重叠,有的被忽视或疏漏。
二是场馆设施简陋。许多场馆脱胎于历代保留下来的宗祠、民居,场馆设备老旧,基本无除湿、通风设备,无摄像头监控,安防系统落后;展陈策划内容单一,一般以图片展板进行素材展示,没有实物藏品;大多缺乏多媒体、自助导览系统和数字化互动体验项目,可参观性不强。
三是资金保障欠缺。乡村博物馆基本由镇、园区的村集体出资建设,投资金额从几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由于乡村博物馆为公益性定位,使得场馆无收入来源,加之没有文创商品和上级专项资金进行奖补,后续管理运行缺乏资金保障,难以满足村民及游客多元化文化需求。
四是专业人才匮乏。乡村博物馆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普遍缺乏系统培训,服务项目的策划和服务专业化水平欠缺;一些参与乡村博物馆建设的乡贤、村民、志愿者对乡土文化的发掘和复兴工作热情不高,往往出现开展活动“轰轰烈烈”,活动结束“人走茶凉”的现象。
我市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等历史遗存众多,有着建设乡村博物馆,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的天然禀赋。大力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引导。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市、镇园区、街道、村(社区)四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链条,层层推动乡村博物馆建设。制定发展规划。按照“提升乡村博物馆价值链,延长文旅融合产业链”的思路,对接文旅、文物保护、农村农业、振兴乡村文化等发展进行规划编制,做好乡村博物馆的引领推动工作。完善制度建设。建立乡村博物馆规范化建设标准,提出乡村博物馆标准化公共服务要求,打造“乡土味”和“高品质”兼具,具有浓烈乡土文化气息,实现文化惠民、传承文明的乡情记忆场馆。
二、注重地域特色,找准发展定位。镇、园区政府要围绕本地区传统手工技艺、产业集群特色、自然资源禀赋、乡贤名人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当地特色元素,提炼乡村博物馆的主题,用战略的、前瞻的视野开展乡村博物馆建设。要合理利用乡村文化场馆资源,持续优化乡村博物馆空间布局,防止“大而全”的空洞建筑,注重“小而精”的整体布局,建设人文生活和谐共存的博物馆。要提供专题化、个性化的乡村博物馆展陈内容,既要突出“原真、原汁、原味、原生态”,又遵循“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以存其真”的原则,不断提升乡村博物馆文化承载力和吸引力。要利用乡村博物馆文化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和经济、文化和产业、文化和旅游的良性互动。把历史、人文、生态资源变成可感受、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新突破。
三、完善硬件设施,镇村形成合力。乡村博物馆寄托着人们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感,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因此,乡村博物馆不能因陋就简、简单乏味,成为堆放老物件的储藏室,要进一步提升乡村博物馆硬件设施,充分利用当地文保点、村文化礼堂、村庄特色建筑,进行保护性改造或提升;要不断丰富乡村博物馆场景展示,增加展现乡村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的藏品数量,构筑凸显传统、激发情感的文化遗产场景,拓展展览路线,增强人们对乡村文化的理解、想象和体验;要探索乡村博物馆特色村落保护与建设,乡村博物馆与自然环境、传统村落、古街古巷深度融合,建设乡村博物馆特色村落,用不少于30分钟沉浸体验线路,展示“活态”的乡土文化,实现乡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利用数字技术,优化管理手段。数字化技术是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赋能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要“建立乡村资源数据库”。整合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市级博物馆数字平台,构建“乡村资源数据库”,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让将分散的乡村文化、历史资源以数字化形式集中展示、保存和运用,打通信息共享堡垒,实现乡村博物馆集中统一的数字化的智能治理。二要利用AR技术模拟现实场景,建设乡土文化体验项目。采取文物文献、多媒体影像、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融合非遗场景互动,搭建线上线下展示平台,建设乡土文化体验项目,多角度地呈现乡情村史增添乡村博物馆的魅力和吸引力、提升游客的游玩体验感。
五、创新运营方式,活跃乡土文化。乡村文化的长久生命力离不开市场和资金。一方面,要创新管理运行方式,保障乡村博物馆运营。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吸纳优秀运营团体或者有志于乡土文化传承的乡贤、村民参与乡村博物馆的运行管理。另一方面强化乡村文创的策划与开发。大力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充分借助外在专业力量开发乡村文创产品,通过打造乡村IP形象,跨界美食、艺术表演、文创商品,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将乡土文化蕴含的深厚内涵传达给广大游客,真正实现“情感互动”,使传统乡土文化内涵的精神深入人心。
承办单位 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答复内容

民进宜兴市委员会: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文化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单位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问题的现状

宜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座具有7000多年制陶史、22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文化古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留存了许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存,“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等美誉响彻中外。但长期以来一方面许多场馆脱胎于历代保留下来的宗祠、民居,场馆设备老旧,场馆设施简陋,缺乏整齐度和可参观性;另一方面是资金保障欠缺,服务项目的策划和服务专业化水平欠缺,难以满足村民及游客多元化文化需求。此外在数字化技术利用方面,我市缺少统一的市级博物馆数字平台以及乡土文化线上展示平台。

二、近年来已做的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彰显乡土文化。一方面,为了让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让乡村留住田园乡愁和历史记忆,在推进全市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中,我市十分重视乡村博物馆、村史馆等文化场馆和村庄特色文化展示节点设施建设,例如在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屺山村蒋埝桥自然村时,规划建设乡村博物馆。目前全市已建成无锡市级特色田园乡村32个,其中省级17个,各村通过深入挖掘村庄发展历史沿革、地理风貌、风俗人情、民间典故、乡贤事迹等各方面内容,营造各具特色的浓厚乡村文化氛围,实现乡村产业、设施、治理现代化的同时,文化内涵作为乡村发展的“魂”得以保留,避免出现“千村一面”和乡村景观城市化。另一方面,我市结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特质,将乡村博物馆建设等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实现乡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承历史文化,留住乡愁记忆。2015年起我局开始部署和启动全市村志编纂和村史馆建设,做好“留住记忆,记住乡愁”的具体工作。以“编纂村志和建设村史馆”为切入点,至2021年底共完成村志28部,村史馆16个。实践证明,编纂村志是一项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事业,是对宜兴最基层的、到自然村一级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脉络的系统整理,是对有价值史料的抢救性挖掘和记述。村志工作不仅是高质量发展宜兴传统乡土文化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新举措,而且是总体上提升宜兴文化和经济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统筹规划引导,助力文物保护。严格执行文保工程方案编制、论证、审批程序,共申报、审批各类文物工程方案79个。制定实施《宜兴市文物保护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稳步推进修缮、展陈、环境整治等文保工程55项,共计投入资金7879.5万元,本级资金共投入约5173.1万元,上级资金共投入2115万元,社会资金共投入591.4万元。其中,邵氏宗祠修缮与展示利用工程获得“江苏省‘十三五’时期红色遗产维护保护与展示利用优秀工程”。  

(四)争取文保资金,形成治理合力。此前,为加强落实宜兴市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维护、修缮保护工作,我局曾会同市财政局邀请市内外专家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次征求意见,起草了《宜兴市文物保护工程奖补政策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上报市政府,后市政府由于多种原因未能通过该办法。此外,市考古和文物保护中心还统筹申报各类上级文保资金,2018年至今获批各级、各类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共计2480万元,约占全无锡市获批资金总额31.5%,对本辖区内的历史文化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重点的修缮,进一步彰显了宜兴乡土文化特色。

(五)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时代功能价值。我局全力落实《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文件精神,在2022年宜兴市第一阶段活化利用项目以“陶式生活”为主题,开展了前墅龙窑、东坡书院、邵氏宗祠(苏南太滆抗日纪念馆)、新四军一纵纪念地、潘汉年故居五个项目。通过前墅龙窑柴烧艺术节、主题烧窑、“五朵金花”特色主题课程等活动,将宜兴富有底蕴的陶瓷文化融入其中,让广大民众沉浸式体验。

三、下一步的措施

一是我局将继续传承弘扬乡村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地域文化,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工作,有计划地将文物保护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与此同时,继续登记、整理、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力争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历史,感受宜兴乡土文化特色。

二是继续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资金支持。积极围绕市政府要求,深入调研,坚持问题导向,继续完善优化与文物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研究部署新一轮文物保护专项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积极统筹申报各类上级文保专项资金,对相关资金申报工作:项目方案的审批、按规范格式编制预算、填写资金申请书、系统填报、绩效目标填报等过程进行业务指导。

三是继续指导全市乡镇做好乡村特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许多乡镇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要充分活化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保护传承工作。一方面加强宣传指导,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热爱,鼓励村民自主筹资兴建乡村博物馆,经济相对落后的乡村给予资金扶持,也可在原有的老房子基础上改造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其他地市乡村博物馆建设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乡村博物馆建设凝聚共识、增强文化认同感,使农耕文化和乡愁文化有机融合,使广大乡村充分彰显自然之美,呈现人文之美,展现生活之美,赋予乡土文化新内涵。

四是探索文物保护新思路,扎实推进文物维修工程。继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工作。我局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做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和建档工作,持续开展传统村落中文物保护单位的巡查监管,指导督导属地政府做好各地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维护。

五是深化文物活化利用,持续推动“百宅百院”。2023年以“红色陶都”为主题,正在推动太平天国王府、闵惠芬故居、宗益寿故居、瀛园、同乐堂5大活化利用项目。通过“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格局,培育和创新文化业态,让人民充分领略宜兴古宅、古院的魅力,感受传统乡土文化特色,使传统文化内涵的精神深入人心。   

六是加强乡村数字化建设,引导更多资源向乡村聚集延伸。目前我市已建成技术成熟的数字化平台“看宜兴”APP,作为全市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新闻资讯服务统一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和用户基础,同时根据《宜兴市推动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宜发〔2022〕22号)等相关文件,我市编写出台了《2023年“看宜兴”APP全面提升计划》,致力于推动场景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看宜兴”APP的服务功能。因此我局计划利用现有技术资源牵头创建市级博物馆数字平台,并同步与“看宜兴”APP对接,将在“看宜兴”APP中新增相应模块,用于线上乡村资源数据展示和乡土文化体验。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葛威,电话:18306150950。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023年6月19日 

答复时间 2023年0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