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动态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自然资源部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综述
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时间:2023-11-30 15:01:59 浏览次数: 字号:[ ]

 

生态兴则文明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决策部署,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保护修复的治理之道,加强顶层设计,组织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部署开展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科学谋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逐步构建起“国家规划+重点区域、流域、海域专项规划+专项行动计划+地方规划”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提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一盘棋”和路线图,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指引。

体系:“国家+重点流域、区域、海域+专项行动+地方”

站在新起点,迎接新使命。为履行“两统一”核心职责、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协调生态修复工作、引领生态修复资金投入,自然资源部成立后着手组织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国家尺度。2018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自然资源部牵头启动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双重”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双重”规划。“双重”规划是党的十九大后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第一个综合性规划,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的核心内容和标志性成果。作为全国层面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顶层设计之一,“双重”规划从国家尺度上涵盖了我国重点生态地区和重点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双重”规划既在全国层面统筹跨区域、跨流域布局,又统筹相关部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作为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指导性规划,以及编制、实施有关重大工程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双重”规划提出了9项重大工程布局,包括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7大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及自然保护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等2项单项工程,明确了各项重大工程的建设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指标,并细化分为47项具体任务。——重点流域、区域、海域尺度。按照“双重”规划要求和统一部署,自然资源部牵头编制印发了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配合相关部门编制印发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重大工程等6个建设规划。——专项工作。自然资源部编制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十四五”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计划》《“十四五”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行动计划》,明确了重点领域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地方尺度。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23年9月,已有26个省(区、市)印发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此外,各地已全面开展市、县级规划编制工作。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初步建成,从多尺度、多维度、多层级解决生态修复规划的统筹问题,有效发挥规划“条”“块”结合作用,推动中央与地方形成合力,共同守护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理念:坚持一体化科学编制规划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

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统筹兼顾、整体实施,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规划遵循“问题识别—格局构建—分区修复—工程布局—保障措施”的内在逻辑。生态修复规划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通过开展国土空间生态问题评估,基于国土空间生态系统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研判中长期生态安全趋势与潜在风险,开展多尺度、多要素的生态问题诊断,确定生态保护修复的总体目标和绩效标准;分析重要生态资源、重要生态节点和自然保护地的类型、规模及空间分布,以构建陆域、水域生态廊道,保护生态安全为目标,明确生态修复脉络;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有效衔接国家、省、市、县重大战略规划,明确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及重点区域,分区、分类确定生态保护修复的主攻方向与重点任务,部署系统修复的模式与措施;划分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确定工程建设内容,部署工程范围、目标及任务。规划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理念上,由传统的单一生态要素修复转向多生态要素系统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在结构上,聚焦由地表植被覆盖转向以植被、水体等为载体,营造多样化生态系统,形成多维度生态廊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在措施上,由重工程建设转向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人工修复;在目标上,从片面追求生态系统规模转向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同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规划注重整体性,实施全域国土空间的生态修复,分区域落实修复任务。在空间上,规划强调“大生态”意识,从单一自然生态系统修复转向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是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三大空间”生态修复,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以增强生态综合服务功能;在布局上,规划的工程设计由点、线的分散实施转向片、面的集中布局,注重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跨区域的协同性和修复目标的综合性、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和人地耦合的整体性,以实现各种生态要素的一体化修复。

未来:进一步完善规划支撑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资源压力较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看,还面临体制、机制、法制、规制等多方面问题,基础支撑薄弱,系统性、科学性不足,规范性不够,市场作用不充分,一体化保护修复仍处于探索推进阶段,“治已病”去“存量”、“防未病”止“增量”任务仍然艰巨。

未来,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更好地发挥统筹引领作用,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多贡献。依据规划管理运行需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将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实施评估、技术标准等支撑体系。在法规政策方面,在《国土空间规划法》中,明确生态修复规划的定位,完善生态修复规划配套政策,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在实施评估方面,建立全过程、全链条的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定期评估制度,加强与空间规划及“一张图”衔接,实行落地上图、精细化管理,同时通过定期评估调整,与同级国土空间规划在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制度等方面做好衔接。在技术标准方面,制定各级各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办法和相关技术规程。来源:自然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