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蓝”何以常驻陶都?
天空日渐通透、大气污染物浓度持续下探、空气质量指数趋向优良……近年来,宜兴空气质量实现了从“持续向好”向“蓝天常现”的转变。近几年,宜兴在“蓝天竞技场”上的各项数据频频跑在前列,特别是今年2月,空气质量指标夺得三个全省“第一”,1至3月PM2.5浓度全省最低,5月位列PM2.5浓度相对较好前五。
在这场竞赛中,从空气质量“优等生”向“尖子生”跨越,甚至超越了众多天生丽质的沿海城市,宜兴究竟手握什么治气秘诀?
强化合作巧借外援 精准锁定污染根源
对于大气环境治理来说,精准锁定污染因子,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但大气污染防治涉及多环节、多主体、多种污染物,该如何下好源头治理的一盘棋?
“请靠边停车,出示驾驶证和行驶证,我们将对尾气排放进行检测。”近日,市公安、交通运输部门的执法人员在庆源大道和赛特大道交叉路口,有序引导过往柴油车辆停靠路边,一旁生态环境部门的执法人员立即上前用检测设备对车辆进行尾气排放检测。“和前几年相比,我们联合执法的频次提升了50%,在各方力量积极推动下,明显感觉工作更顺畅了。”宜兴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副科长马莉玲说,除宜兴生态环境局外,城管、交通运输、住建等部门以及各个板块均在污染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我市通过联合执法、联合检查、联合调度、联合通报等形式,逐渐形成部门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将各板块空气质量排名情况纳入全市绿色发展综合考核,进一步压实板块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职责。
穿梭在道路与工地之间开展监测排查、对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进行全面“体检”、对重点区域开展深度保洁……在多方协同之下,以宜兴生态环境局为首的“蓝天护卫队”多措并举,突出重点领域、紧盯重点时段、严管重点区域,加强移动源及油品油质管控、禁燃禁烧管控、工业污染治理、扬尘污染治理、VOCs综合治理等,在“禁、控、治、减”上持续发力。
一边是多部门的协同助阵,一边有“智慧卫兵”作为外援加入。空中,网格化大气检测无人机灵活地获取污染源时空分布信息,快速锁定空气污染元凶;在楼顶,几十套微型空气自动监测站全天候自动监测周边大气环境;在道路上,走航车精准“嗅”出积尘浓度,让污染排放源无处遁形。眼下,由各类“智慧卫兵”组成的大气污染立体监测治理网络正不断织密。
在这些“耳目尖兵”的帮助下,监测人员结合大气数据和气象条件,就能对污染物来源及传输路径进行“望闻问切”。在宜兴生态环境局内,一支由第三方专家组成的团队持续关注着各个点位的实时数据。“不久前,我们在环科园发现有污染高值区,通过‘走航小队’和‘无人机小队’打配合,由走航车锁定相对高值源,无人机搭载热成像做近距离验证,不到2个小时就发现了污染源,相比以前快了7到8个小时。”大气环境专家李建成说,如今,宜兴已经建成了全时段、全覆盖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可以将大气健康状态的各项指标一网打尽。
抢跑赛道实干在先 预留城市呼吸空间
要想实现空气质量的提升,不仅要在污染产生时及时捕捉到源头,更要防“污”于未然。
这两天,随着梅雨退出舞台,“水晶天”占据了天气主场。在常人看来的好天气,却让环境治理人员丝毫不敢松懈。每天起床,宜兴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蒋科伟都要打开专业软件查看空气质量数据,再打开天气预报看看风向。“大家印象中都觉得重污染天气高发于秋冬季,在夏季,臭氧会替代PM2.5成为主要污染物,我们每年都在和高温赛跑,确保工作能在入夏前做到位。”蒋科伟说,晴晒天气下,氮氧化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极易经过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治理难度比PM2.5更大。
正是如此,宜兴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的时间也越来越提前。去年12月,我市就确定了2024年度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并较往年提前1个月启动本年度第一批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包含铸造行业提标整治、水泥行业深度治理、化工园区综合整治等13类590项大气工程项目,其中391项均为涉VOCs项目。眼下,这些项目已基本在夏季来临之前完成建设,并逐渐发挥出效用。
步入位于杨巷镇的市阳港矿业有限公司新芳水泥用灰岩矿矿区,一辆辆纯电矿卡将石块缓缓卸载后,送进破碎机“嘴”里,破碎后的石料再通过地下廊道分别输送江苏宜城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厂区和宜兴天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现场丝毫闻不到尘土味和卡车的尾气味。“可以说,我们从源头上杜绝了可能产生污染物的温床。”该公司行政主管徐俊说,今年年初,该公司投资2.4亿元,建成了2条地下廊道,配套1个智能化换电站、15台纯电矿卡。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再也不见以往车轮滚滚、尘土飞扬的场景,每年还可以减少各类废气排放约48吨。
工业污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防治工程投入很大,需要企业下决定上手段、上措施。这两天,2024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正式下发,我市6家企业收到了总计1996万元的政策大红包,包含2个绿岛项目和4个窑炉深度治理项目。“这笔补贴就像一颗定心丸,我们也能甩开膀子去干了。”当看到自家绿岛项目能获得330万元的补助时,宜兴瀚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喜不自胜。“我们只有做好服务、为企业减负,才能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蒋科伟介绍,为了靠前服务好重点项目工程,宜兴生态环境局不但深入一线进行政策宣传,还带领专家深入企业手把手帮助企业谋划项目、准备材料、申报入库。这几年,企业投身大气治理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大气治理成效日显 向好之路任重道远
找准空气污染之“源”、想到解决问题之“策”,也促成了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之“势”。6年来,宜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率由2018年的63.7%上升至2023年的82.2%,PM2.5浓度也由44微克/立方米降至28微克/立方米。
在持续向好的数据背后,不仅凝结着相关部门和各个板块的努力,亦彰显着群众广泛参与守护“宜兴蓝”的热情。“上次我们在路检的时候,没有发现任何排放超标的车辆,这是一个向好的信号。”宜兴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此以外,从微观上看,城区燃放烟花的情况逐年减少,空气中没了呛人的烟火味,群众的投诉量也少了,已基本实现烟花“零燃放”的目标。与此同时,秸秆禁烧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秸秆焚烧火点数持续下降。
大气环境的改善,群众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以前周围都是烧烤味、火锅味,现在再也不会烟雾缭绕了。”进入盛夏,环科园氿街的夜宵生意日渐红火,家住附近小区的杨女士惊喜地发现,再也没有过去难闻的油烟味了。前不久,氿街的餐饮油烟“绿岛”正式投入运行,可以将餐饮商户烹饪排出的大气污染物进行净化处理,净化率超95%,从源头有效解决了餐饮商户的油烟污染问题。在新庄街道C4地块的项目工地上,从事建筑业20余年的张亚军,穿着的工作服十分整洁。“没想到现在工地也能这么干净,干活时候心情也好了。”张亚军说,十几年前,他参加的工地上几乎还没有扬尘防治措施,常年“晴天有风一身土,雨天路滑两脚泥”,现在可能会造成扬尘的物料都有了封闭围栏,车辆进出也能“洗澡”,环境越来越好。
随着“宜兴蓝”的含金量日渐提升,宜兴的治气工作也有了更高要求。该如何通过下阶段的工作让宜兴“气质”实现持续改善?环保部门早已有了规划路径。
“现在看下来,大气减排能减的在前些年已经减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很多是‘硬骨头’,需要用日复一日的苦干实干来一微克一微克争取。”宜兴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邢杰透露,目前,宜兴的大气环境质量虽然在不断向好,但依然还有波动,要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需要聚焦各类潜在污染风险和影响治理成果巩固的根源性问题。下阶段,全市大气治理重心也将更趋于深度治理,着力向全过程防治和细微处防治逐步转变,为全力守护“宜兴蓝”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