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不断出圈,非遗的传承发展迎来新机遇。”昨日,市均陶研究所所长方薛斐正在为两会做最后的准备。作为陶瓷界的市人大代表,方薛斐一直对进一步推动陶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等方面较为关注,曾先后提出“对我市龙背山森林公园等地龙柱灯进行修复和维护”“在城市空间增加陶瓷文化元素”等建议。
方薛斐出生在陶艺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就一头扎进均陶创作之中,并在陶艺传承创新之路上探索、践行。方薛斐专门研究历代均陶作品,缸、盆、瓶、罐、钵、盂等各种造型和各种堆贴花、釉水、烧成工艺等,认真学习和深刻研究这些古老艺术品的绝妙之处,领悟他们的文化精髓。技艺上精益求精,观念上融合发展,方薛斐的付出迎来收获,他创作了《宜兴均陶工艺》一书,他本人还成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4年8月,方薛斐回到家乡,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副教授,继续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
长期与均陶结缘,让方薛斐有了更多积累,也有了更多思考。中国陶都,世界陶醉。七千年制陶史为宜兴厚植了文化底蕴,宜兴因陶瓷巩固了中国陶都的历史文化地位,更因紫砂陶享誉世界。在新时代如何让“中国陶都”这张名片更加熠熠生辉?方薛斐认为,需要通过不同的视角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创新,使其融入宜兴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让陶瓷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方薛斐将自己的理念与技艺用于设计制作大型龙柱雕塑、上海华师大“学科壁画”、上海世博会多国人物雕塑,以及陈列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环境陶艺,让自己的作品与理念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为推动陶瓷文化在生活场景与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作为市人大代表,方薛斐步履不停。2022年,首次参加宜兴两会的他提交了关于在均陶专业范畴内对我市龙背山森林公园等地龙柱灯进行修复和维护的建议。2023年,方薛斐又和陶瓷界代表一起提交了在城市空间增加陶瓷文化元素的建议,建议在城市景观、标志性建筑设计过程中大胆启用宜兴历史文化元素,充分利用宜兴陶瓷、三氿、院士之乡等独特元素彰显特色,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意相结合,让城市呈现古老又年轻的状态。
“‘两会’这个大平台,让我听到了众多代表关于陶瓷文化的见解与思考,也更加认识到我作为均陶传承人和一名教师的使命。”方薛斐说,未来,他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融入课堂教学,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陶瓷文化的传承中去,推动陶瓷文化出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