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信息
“新产业 新引擎 新动能”系列报道②

新能源产业“链”出精彩

来源:宜兴日报    日期:2021-11-23 09:24:06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21-06986 生成日期 2021-12-24 公开日期 2021-12-24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国土资源、能源 主题(二) 其他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能耗,发展,公开 分类词 能源,综合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新能源产业“链”出精彩

  履带自动运输物料、机械臂上下翻飞……连日来,环晟新能源(江苏)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里,G12高效叠瓦太阳能电池组件有序生产,目前年产能已达5GW。今年,企业利用现有车间,新上了5条智能化生产线,其中部分已投产,有望于年底实现满产,推动企业年产能迈上新台阶,为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进程不断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宜兴发力新能源产业,有着较好的基础。早在2009年,省商务厅就批复经开区设立“江苏宜兴新能源产业园”。多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新能源产业引链、强链、补链工程,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批高质量的新能源产业项目签约落地。“目前,我市已形成光伏、风电、核电、氢能等门类相对齐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呈现出以经开区为主,高塍镇、徐舍镇、新庄街道等多点开花的‘一极多点’格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工程师沈鹏说。眼下,我市新能源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30多家,今年1至9月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91.4亿元,同比增长42.7%,占规模工业比重6.1%。

  光伏产业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而兴起的朝阳产业,是先进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我市重点布局的产业。光伏产业链包含上游的硅料、硅片、银浆产品,中游的电池片、组件和辅材产品,下游的光伏电站、智能跟踪系统及逆变器等产品。“目前,宜兴基本实现了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全覆盖,上游、中游还涌现出行业头部企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光伏产业已形成以环晟光伏(江苏)有限公司、环晟新能源(江苏)有限公司、无锡中环应用材料有限公司等“中环系”企业领跑,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无锡帝科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宜兴德融科技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强力支撑的产业体系,产品涵盖大尺寸硅片、太阳能组件、薄膜砷化镓光伏电池、光伏玻璃、光伏金属化导电银浆等。

  如今,走进经开区,“中环系”新能源领域企业在此快速崛起,实现从研发、投产到量产的跨越,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大关。今年,环晟光伏N型TOPCon双面双玻叠瓦组件获得德国莱茵TÜV颁发的全球首张N型TOPCon叠瓦组件IEC新版证书,标志着相关产品符合比国际认证测试标准更为严格的欧洲标准,同时企业正有序推进2GWG12高效电池片项目建设,将助推产能进一步提升。中环应材则在规划年产30GW高效太阳能超薄硅单晶片项目,推动企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光伏产业强势领跑,风电、核电产业也全力谋求突破。走进宜兴华永电机有限公司,现代化车间里1.5MW至6MW的各类双馈、鼠笼、永磁等型号风力发电机,经定制生产后,发往全国各地。“截至目前,我们的产品累计装机约15GW,分布在全国200多个风场。”企业董事长吴谢良说,华永电机已跻身我国同类型民营企业的“第一梯队”,今年营收有望继续突破3亿元。作为我市核电产业的代表性企业,日前,江苏银环精密钢管有限公司凭借《先进核能系统关键管材和核心部件项目》,收到了“2020年度无锡市腾飞奖”的荣誉证书。眼下,银环公司已具备研制第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用换热组件的能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于2019年正式发布。在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我市也积极布局氢能这一前沿产业领域。2020年10月,由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新能源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发起的长三角(宜兴)氢能产业联盟在经开区成立,致力打造氢能产业发展共同体;今年9月,环科园与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就宜兴氢枫氢能产业园项目进行签约,着力发展氢装生产制造和氢储生产制造等;今年11月15日,经开区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共建江苏零碳科技(宜兴)研究院,首期将围绕氢能动力专业领域,共同推进上海交大宜兴氢能源应用研究中心建设……我市氢能产业的集聚效应正不断凸显。

  如今,我市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稳步朝着“打造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高地”目标迈进,初步建立起创新生态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国家核电三废处理技术联合研发和试验中心、江苏省永磁风力发电机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光伏玻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力推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加速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