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宜兴市人民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建议提案结果公开>政协提案结果公开

关于宜兴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文化地标的建议

来源: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23-08-18 09:51:54    浏览次数:
索引号 014046317/2023-03152 生成日期 2023-08-18 公开日期 2023-08-1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宜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效力状况 有效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一)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主题(二)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宣传,提案,建议 分类词 文化,文秘工作
文件下载
内容概况 关于宜兴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文化地标的建议

  

案别 市政协提案
主提人 周子钦
标题 关于宜兴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文化地标的建议
建议内容

  “中国陶都,陶醉中国”这是一句令所有宜兴人自豪的城市口号,也是吸引八方来宾的闪亮名片。近年来,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成为宜兴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一个地区实现所谓国际化,应该是具备有国际化的贸易往来,国际化的文化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地理标志。就宜兴目前生态文化空间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打造“宜兴文化地标”有以下几项工程建议政府整体规划,分步开展:一是对骆驼墩文化遗址再挖掘、再考古工程;二是对蜀山古龙窑群保护利用工程;三是恢复重建“宜兴金沙寺”工程。

  一、提案理由

  打造“文化地标”的客观存在及其底蕴:

  “华夏文化陶为最”,讲到陶都宜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历史的厚度是由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构成的。7300多年制陶史、2200多年建城史、1000多年贡茶史,以及600多年紫砂发展史是这座城市的时间隧道;“三山二水五分田”是宜兴的自然禀赋,特别是今宜兴丁蜀、湖父、张渚整个宜南山区陶文化空间,这个空间横跨7000年,涵盖了早期的文明成果和当代的陶瓷辉煌,同时也是这座城市发展进步和空间转换的历史见证。“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大量资料史实证明,早在明清时期宜兴就利用运河、太湖、长江等便捷内陆运输经海上丝绸之路,将宜兴陶瓷,尤其是紫砂陶制品运送至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成为中国与海外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源头城市之一,成为构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这不仅让世界感受到了宜兴紫砂陶的魅力,所产生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影响对中国陶瓷乃至世界陶瓷发展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具体建议

  打造“文化地标”几大工程的具体举措:

  (一):骆驼墩文化遗址再挖掘、再考古工程。

  其目的是打造“环太湖文明之源(第一窑)”。骆驼墩位于宜兴市新街街道陆平村塘南自然村,是目前考古发现环太湖西岸人类早期(距今7300多年)生活遗存,延续至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该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2001-200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联合考古队进场考古,当时仅对25万平方米遗址中的1000多平方米区域进行了挖掘,发现颇丰,其成果被中国社科院评为2002年度全国六大重点考古发现之一。我们知道,浙江良渚文化遗址是经过多年多次的考古才有了今天“世界文化遗产”这样一个重大成果,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主动性考古发掘,对宜兴骆驼墩文化遗址再次深入考古探究,同时要认真规划遗址的保护及利用工作,真正让宝贵的文物活起来。

  (二):蜀山古龙窑群保护利用工程。

  其目的是打造“海丝交流之源(第一站)”。作为宜兴陶瓷制品的重要产出地,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宜兴蜀山窑,紫砂标本堆积十分丰富,其创烧时期从明代中期开始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延烧时间有近500年之久,成为宜兴各窑中连续烧造时间最长、烧造陶瓷品种最全、对外文化影响最广的窑址,更是充当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技艺传承的使者。鉴于宜兴蜀山窑无论从历史、规模、影响还是考古成果来看,都有着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首批申遗名单的各项条件。因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争取将宜兴蜀山窑申请列入海上丝绸之路首批申遗名单,与龙泉青瓷相得益彰,实现中国“陶”与“瓷”在世界影响范围内的联袂呈现,同时这也是对江苏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充实、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升江苏及宜兴的海外影响力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恢复重建“宜兴金沙寺”工程。

  其目的是打造“世界制壶之源(第一壶)”。世间茶具砂为首,长久以来,供春灵芝树瘿壶作为史书记载最早一把宜兴紫砂茗壶,它已然成为宜兴紫砂历史起源和文化图腾的代表和符号。理所当然,当年“金沙寺”则代表着宜兴紫砂文化的发祥之地。“金沙寺”虽然早已损坏,但其遗址还比较清晰。建议政府重建金沙寺,以展现唐代“陆相山房”、宋代“东坡调符”、明代“颐山寺读”“寺僧抟砂”“供春制壶”等历史画卷,重点是能够向世人展现宜兴紫砂文化之历史渊源。

  文化地标工程是一个投入、投资工程,一个精力、时间工程,但从长远看它必将为提升宜兴城市内涵、促进宜兴陶瓷行业健康发展、陶瓷文化持续繁荣作出贡献,因此这更是一个强基、铸魂工程。“第一窑、第一站、第一壶”,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推进城市文化地标的国际化,必将全力助推宜兴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充分彰显中国陶都的国际魅力。

  

承办单位 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答复内容

周子钦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宜兴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文化地标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问题的现状

宜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一座具有7000多年制陶史、22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文化古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留存了许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存。衷心感谢您所提的宝贵建议,建设“宜兴文化地标”,是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重要部分,就目前宜兴的生态文化空间的现实状况,您提出的三项工程的整体规划,对宜兴的文化和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在城乡建设中不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考古和文物保护工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二、近年来已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基础资料整理,推进考古工作与文物研究

一是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文物“四有”工作,现已完成第八批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第六批市保、第三批市控及已损坏文保单位标志牌的制作和安装工作,共计80块。完成261个文保单位及文物点的摄影工作,共拍摄了17559张照片,航拍照片3967张,视频近30个小时;完成57个文物点的地形图测绘、两线图绘制、坐标定点工作;82个文物点的平、剖、立面图绘制工作。近期正开展宜兴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复核摸底工作,公布三普文物注销名录,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打好基础。推动宜兴市第七批市保第四批市控的申报工作,现拟申报12处为市保,12处为市控。二是积极推进考古前置,组织开展文物考古工作。协调开展大拈花湾丁埂遗址、环科园巨贤地块、东氿遗址、陶都科技新城一横三纵道路建设地块、新建镇渔光互补等44个项目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目前23个项目已顺利完成。其中宜长高速公路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发现古窑址17座,协调开展8座窑址整体搬迁异地保护,原址保护3座,并在宜长高速公路凤凰村建成“宋窑遗址展示馆”,在全国尚属首例,树立了国内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融合的典范。丁埂遗址发现罕见的虎纹刻符石钺,是太湖西岸首次发现的滨湖濒水型良渚文化规模聚落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后续的保护利用也在研究中。近期,高塍镇中湖东路巨贤地块、徐舍镇宜归路东侧地块、丁蜀镇新城嘉园三期西侧地块等多个项目的考古前置工作正在加紧开展,坚决确保我市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两不误。三是深入实施文物研究。编纂出版《宜兴碑刻集》,历时8年,共收录宜兴地区382方(组)古代碑刻、约50万字,为江南碑刻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档案史志馆编纂的《宜兴古桥》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保存古桥档案资料,收录宜兴古桥182座,其中新发现20座,充分反映别具特色的古桥文化。与政协文史委联合出版《骆驼墩文化—太湖西部文明之源》专集,共收录44篇文章,近30万字,梳理宜兴陶文化发展脉络,进一步彰显太湖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组织实施文物保护工程,有序推进文物保护修缮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2018年至今,市考古和文物保护中心共获批各级、各类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480万元,约占全无锡市获批资金总额31.5%。其中,2018年获江苏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80万元;2019年获江苏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60万元;2020年获江苏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46万;2020年获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专项资金30万元;2021年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27万元及江苏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00万元。2022年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948万元,江苏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00万元;2023年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89万元。宜兴市通过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对本辖区内的文物古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重点的修缮,进一步彰显了地方文化特色。二是规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严格执行文保工程方案编制、论证、审批程序,共申报、审批各类文物工程方案79个。制定实施《宜兴市文物保护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稳步推进修缮、展陈、环境整治等文保工程55项,共计投入资金7879.5万元,本级资金共投入约5173.1万元,上级资金共投入2115万元,社会资金共投入591.4万元。其中,邵氏宗祠修缮与展示利用工程获得“江苏省‘十三五’时期红色遗产维护保护与展示利用优秀工程”。近期,对目前开展的3项文保工程:平安桥修缮工程、前墅龙窑安防工程和前进窑遗址安防工程进行了业务指导、巡查。组织无锡文物局专家对大虞桥、大浦桥保养维护及环境整治工程、端家桥修缮工程、王家万寿桥迁移工程进行验收,并顺利通过。三是创新古桥保护利用方式。根据古桥保护情况列出“菜单式”修缮建议,开创性的将文物保护单位——官林镇王家万寿桥整体迁移至村民公园内,根据江南大学宜兴校区的整体建设规划布局对校区内的尊显桥进行原址保护、整体抬升,在确保桥文物本体安全的基础上,将古桥与乡村和校园景观完美结合,成为宜兴古桥保护模式的一大亮点。四是大力推进“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充分、灵活利用宜兴丰富的文物资源,结合独特的“陶、竹、洞、茶、禅”地域文化特色,搭建“文化遗产+旅游”融合平台,实施推进“中国陶都 陶醉宜兴——宜兴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第一阶段以“陶式生活”为主题,开展潘汉年故居、前墅龙窑、东坡书院、邵氏宗祠(苏南太滆抗日纪念馆)、新四军一纵纪念地5大活化利用项目,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培育和创新文化业态。五是加快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宜兴史迹”申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已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签好合作协议,其团队完成现场调研,申遗文本正在编纂之中。

(三)加强制度建设与宣传力度,营造文物保护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部门联动,防范打击文物违法犯罪。18年至今举办4次文物知识业务培训班,建立健全文物、公安与检察等部门联动的文物保护联络机制,指定各镇(园区、街道)属地派出所的一名公安民警成为文物保护专员;组织召开文物保护检察建议专项工作会议,合力守护精神家园;2022年5月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调整公布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领导班子、委员单位及联络员名单,制定宜兴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构建文物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二是创新宣传方式,线上线下宣传全覆盖。举办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宜兴市红色革命文物主题宣讲活动”“文物法宣传系列展之民间文物收藏”等多项宣讲与展览;创新普法新形式,运用漫画形式形象生动地科普文物法,在其公众号上已推广7期,主题涉及文物分类、文物归属权、考古前置等,得到省市文物局领导的肯定及业内专家的肯定。

三、下一步措施

(一)加强对骆驼墩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目前,宜兴市考古和文物保护中心与宜兴市政协文史委合作共同开展《骆驼墩文化—太湖西部文明之源》专辑已正式出版,骆驼墩遗址考古研究项目已被列入《江苏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中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下一步,我局继续与环科园管委会、新街街道办事处共同聚焦骆驼墩遗址的保护、骆驼墩文化的考古学命名,推进“骆驼墩遗址保护规划”、“骆驼墩遗址保护、策划、规划一体化项目”系列工作。开展骆驼墩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工作,对发掘出的陶器、玉器、石器等器物以及鹿骨、炭化稻等标本重新梳理,开展测绘绘图,形成综合报告。继续申报骆驼墩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更加深入地探寻地方文化脉络、研究地方文明。

(二)加强对蜀山古龙窑群的保护利用工作。目前,丁蜀镇前墅龙窑、前进窑遗址的安防工程正在实施中,前墅龙窑的活化利用工作列入了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中,开展了柴烧艺术节等各类活动。下一步,我局将继续与丁蜀镇合作,加强蜀山古龙窑群的保护利用工作,作为申报“海上丝绸之路·宜兴史迹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中的亮点。此外,我局还将配合丁蜀镇黄龙山地质公园建设,开展黄龙山紫砂泥矿井-二号井、四号井、台西井和黄龙山北坡窑址的修缮及环境政治工程,目前方案均已经通过审批,正在施工中。

(三)会同无锡考古研究所开展金沙寺遗址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探明金沙寺遗址文化堆积及分布情况,通过考古探寻宜兴陶、宜兴窑的起源与发展变迁。

以上办理情况,如有不同意见,请与我们联系。联系人:潘雨箫,电话:87926703。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023年6月19日

答复时间 2023年0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