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绘就传统村落“富民优居图”
盛夏时节,走进湖㳇镇张阳村,一幅鲜活的水墨长卷呈现在眼前:涧滩溪水潺潺,一排古民居依涧而建。作为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东大门,近年来,张阳村持续践行“两山理论”,依托玉女山庄和张公洞风景区,成功打造成以盆景观赏制作、田园风光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宜业乡村,并于近日摘得江苏省传统村落的桂冠。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湖㳇镇张阳村等37个江苏省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省县级市榜首。这是我市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田园乡村创建等过程中,科学“活化”传统村落基因,从而绘就“富民优居图”的生动注脚。
与浙北、皖南山区相比,宜南山区由于发展较早、交通便利,现存的传统村落较少,尤其是保存完整的并不多。“保护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几处老房子、古桥、古井、古树等,重点是强调延续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体现出江南水乡村落的传统肌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科科长裴淑芬说。她曾多次陪同专家考察传统村落,专家们普遍看中传统村落的美,重点是村落布局错落有致,村庄空间形态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推动下,我市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持续唤醒古村落的生机与活力,育优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为统筹“静态保护”与“活化利用”,我市专题成立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高标准编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和示范区规划,确定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提升、传统建筑修复、历史遗存保护等重点项目65个。尤其是2023年入选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以来,围绕政策支撑、机制创新、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等方面协同发力。通过与农发行江苏省分行签订“服务‘千万工程’,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合作协议,我市成为全省首个获得政策性金融支持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首批5个项目对6个中国传统村落、18个省级传统村落进行政策性金融支持。
在全域旅游热度日益高涨的浪潮下,我市立足太湖渎区、宜南山区、平原圩区三大地域特色,活化利用37个省级传统村落,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内的古桥、老街、老建筑等传统元素,将山、水、陶、竹、茶等特色资源融入传统村落的整体规划,将其打造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前墅龙窑历史文创街区在开发过程中,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在民宿、展示馆等室内布置上突出紫砂文化元素,打造多个具有不同风格特点又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场所。徐舍镇芳庄村古街、古桥、古驿站等历史遗存众多,经过3年的修复和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旁的千亩江南荷田经央视直播后,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农、文、旅三业融合发展态势强劲。太华镇乾元村以培育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为立足点,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坚定打响旅游品牌,传统优势茶产业领跑市场,民宿产业方兴未艾。新庄街道茭渎村对村里六七亩闲置土地进行改造,用配套的道路、沟渠把它们划分成了20多个“共享菜园”,入口处布置用稻草扎成的谷仓、耕牛、老农等反映渎边农耕文化的田间景观小品,成为太湖渎边休闲观光游的一个新卖点。茭渎老街上,一些餐饮、文创商品店铺生意红火起来,部分村民变身“微景点”和商店的服务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一批老街及传统村落“改头换面”的同时,我市还以打造宜居乡村为切入点,通过长效化、精细化管理,为居民打造宜居环境。张渚镇祝陵村国山自然村紧挨善卷洞风景区,离墨山上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国山碑,祝陵河穿村而过,河上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玉带桥,河畔有10多幢明清民居。该村重点围绕祝陵河河道清洁以及河道两侧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如今,河水变清了,河畔新修了驳岸和步道,旧时依水而居的江南水乡特色显现了出来。丁蜀镇三洞桥村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色优势,挖掘渔文化、水文化特色,利用现有的地理环境和资源,进行景观提升,设置“渔村风情路”和“渔情广场”等,增设公共停车位及公共晾晒区等配套设施,守住渔俗文脉,留住渔韵乡愁,缓解村民“停车难”“晾晒难”等问题。芳桥街道后村村在实施周培源故居和江南美专旧址等修缮保护过程中,同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通过田园特色经济的发展,让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从而焕发传统村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