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宜兴市人民政府 >资讯中心 >要闻动态
硬设施“扩容”软服务“提质”

宜兴港夯实内河水运发展之基

来源:宜兴日报    日期:2025-07-22 09:14:16    浏览次数:123904885

  7月20 日,一艘货轮刚刚驶离宜兴港集装箱码头,另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便匆匆靠港;一旁,一辆辆集卡车正有序驶入宜兴港,车上运载的外贸货物,将通过宜兴港转运后远赴海外。近年来,市交通能源集团下属江苏宜兴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宜兴港)紧紧握住内河水运这把“金钥匙”,通过织密航线网络、革新运营工艺、拓展合作空间、升级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能级,已经成为服务宜兴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节点”。

  宜兴境内水网纵横,芜申运河、锡溧漕河等干线航道与多条航道交织成网,通航总里程近600公里,建材、煤炭等大宗物资依托港口水运完成高效转运。2003年成立的宜兴港,作为江苏省内首个内河二类水路口岸,始终立足区域发展大局,主动抢抓机遇,大胆尝试创新。2023 年,宜兴港码头二期工程正式投用,将码头岸线延伸扩展至 265 米,新增 2 个千吨级集装箱泊位,港口年设计吞吐量从25000TEU升级至 75000TEU,宜兴港也从传统装卸作业为主的港口,成功转型为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的专业港口,实现了发展质的飞跃。数据印证着宜兴港的强劲势头:今年1 至 6 月,宜兴港完成运行箱量42887TEU,箱量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总量。

  对于港口来说,航线的多少、班次的密度,就是港口运营活力的直观体现。今年1月, “宜兴—太仓”航线凭借稳定高效的运营品质,被省交通运输厅评为“内河集装箱精品航线”,这是对宜兴港航线建设成果的有力肯定。近年来,宜兴港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港口的对接联络,陆续开通了至无锡、江阴、太仓、南通、上海等地的9条自营特色航线,并参照“五定班轮”模式运营,可根据客户货源情况灵活调整航班密度。与此同时,宜兴港依托 上 海 港 的ICT(内陆集装箱码头)项目,把出海口“搬”到了企业的“家门口”,提供视同上海港的出口集装箱进港、进口集装箱提箱等全链条服务,让企业的物流需求得到更高效的满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密航线,部分航线将由一天一班增加到一天多班,实现货物到港即走。”江苏宜兴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俊说。

  宜兴港持续增强的港口活力,正转化为强大的吸引力。上周,一家来自天津的船公司负责人来到宜兴港,在参观考察的同时,表达了合作意愿。7年前,与宜兴港合作的船公司仅有1家,随着宜兴港能级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以及上海港ICT项目的引进,这一数字如今已增至26家,不仅覆盖了目前国内所有主流船公司,还包括地中海航运、马士基航运、达飞海运等全球知名船公司,为更多“宜兴造”产品“出海远航”保驾护航。

  从“等船来”到“建船队”,小港口正施展“大抱负”。以往,宜兴港需要等专业船运公司的驳船调出班次抵达宜兴后才能开展作业,大大限制了港口业务发展。这两年,宜兴港布局自营驳船项目,累计投入4000万元,让自营驳船从最初的5条迅速增长至17条,进一步增强了宜兴港的发展底气。今年上半年,宜兴港 自 营 驳 船 完 成 总 箱 量24354TEU,同比增长155%;完成航次136个,同比增长22.5%。

  随着箱量的大幅增加,宜兴港码头装卸的日均操作量已突破500标箱。面对激增的业务量,宜兴港从内部管理上下足功夫,通过工艺革新破解效率难题。目前,宜兴港采用了岸吊下双通道作业方式,将车辆作业和吊装作业分开,按船公司划分堆放区域,让两台岸吊同时作业的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在场内启用短驳车运输,利用堆高机堆高,既减少了正面吊等设备的油耗和机械损耗,又缩小了场地占用面积,提升了码头堆存率。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宜兴港的总运行箱量预计将超出既定目标。”陈俊介绍,尽管宜兴港码头二期工程投用才两年,但运力已近饱和,这也印证了港口发展的强劲势头。 “未来,这座港口的基础设施还将继续扩量提质,用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强劲的动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陈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