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互动交流
宜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政风行风热线》直播实录
访谈主题:宜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政风行风热线》直播实录
访谈时间:2023-10-16 08:30:25
访谈嘉宾:宜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李长青局长、周丽明副局长、王玮副局长、俞军副局长
访谈主持:梧阳

访谈实录

  主持人:您好!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政风行风热线》,我是主持人梧阳。工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着力构建“3+3+N”产业集群,抢占数字转型“智”高点,强化梯度培育创新发展,厚植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实现工业经济量质提升。在今天的节目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领导将围绕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情况和重点工作,与听众朋友、网民朋友进行沟通交流。今天应邀来到直播间的有宜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李长青局长、周丽明副局长、王玮副局长、俞军副局长,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首先请李局长和各位听众朋友打个招呼。

  李局长:谢谢主持人,很高兴来到《政风行风热线》的节目现场与广大听众朋友交流互动。感谢各位听众朋友、网友对我们宜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主持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畅循环、稳企业、促转型,千方百计稳住工业基本盘,为实现“全年红”打下扎实基础。工信局作为全市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下面请李局长简单回顾下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并且介绍下“3+3+N”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李局长:上半年,我市工业经济取得较好成绩,主要指标平稳向好。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514.5亿元,同比增长5.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1%,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5%;完成工业投资168.4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55.1亿元,同比增长36.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6.8%,较去年同期提升8.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931.1亿,同比增长11.3%。

  上半年,我市“3+3+N”重点产业集群不断提速发力,产业规模稳步壮大,共有规上企业1231家,实现产值1790.7亿元,同比增长8.8%。三大地标产业发展稳健,共有规上企业597家,实现产值954.3亿元。其中电线电缆产业204家,实现产值733.1亿元,对全市工业经济形成有力支撑;节能环保产业270家,实现产值155.7亿元,头部企业稳定增长;陶瓷耐材产业123家,实现产值65.5亿元,形成涵盖先进结构陶瓷、功能陶瓷、耐火材料等领域的陶瓷全产业链。三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拥有规上企业117家,实现产值373.1亿元,同比增长39.8%,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4.5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产业41家,实现产值175.9亿元,同比增长81.3%,形成以集成电路专用电子材料为重点,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均有所覆盖的发展格局;新能源产业38家,实现产值283.2亿元,同比增长66.2%,形成以光伏为主、风核氢储各具优势的产业格局;生命健康产业41家,实现产值69.4亿元,建成宜兴国际生命科学产业园、宜兴生命健康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同时,我市未来产业也在蓄势腾飞,新一代信息技术、通用航空、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全方位、多渠道加大人才、技术、项目的招引和扶持力度,加快行业引流,做大市场规模。

  主持人:在前期工作中,市工信局牵头各职能部门全力培育建强“3+3+N”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那么成立的产业链工作专班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呢?请周局长为我们简要介绍下。

  周局长:今年以来,各产业牵头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对接无锡465产业专班和智库等支撑机构,高效开展行业监测分析、发展规划制定、产业配套合作等工作,形成高位推动、左右协动、上下联动的推进格局,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高标准编制产业规划。研究编制11个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任务清单和实现路径。编制生命健康、电线电缆、环保等3个产业的专项政策,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供有力支撑。编制完成集成电路等7份产业发展分析报告,绘制产业图谱和招商目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支撑。二是高水平开展培育服务。精准招引项目,梳理产业链缺链弱链情况,有针对性招引强链补链关键项目。上半年,中车IGBT、湖畔光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开工建设,华润怡宝(一期)、先科半导体项目建成投产。高质量打造智能制造标杆,已累计创成智能制造典型场景等国家级示范标杆7个,省级智能工厂(车间)36个,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项目)11个,省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建立后备企业培育库,上半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组建政策宣讲小组,全面梳理全市各项惠企政策,逐个板块巡回宣讲7场、惠及企业近600多家次。三是高规格组织品牌活动,成功举办2023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宜兴高峰论坛、集成电路专用材料产业太湖论坛、电线电缆龙头企业技术研讨会等品牌活动,进一步营造发展环境、拓展合作渠道、引纳高端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借助乡贤资源和行业大咖等力量,组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积极筹备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大会,为产业发展汇聚资源、凝聚合力。

  主持人:近年来,我市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上下功夫,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走“专精特新”之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请俞局长介绍一下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和我市做法有哪些?

  俞局长:好的,主持人。“专精特新”指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专精特新”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但都拥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它们往往能够在细分行业、在产业链上具备一定的话语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俱优的排头兵企业。获评专精特新企业,在绩效评价方面直接评定为A类,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在资金扶持方面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奖励30万元,可申报省转型升级项目,最高奖励500万元,国家级奖励50万元,申报国家重点小巨人中央财政资金,最高奖励600万元。在税收减免方面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小微企业“六税两费”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在贷款融资方面可申请各大银行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推出的定制化金融信贷产品;另外在招投标、企业上市、品牌效应、吸引人才等方面都有优势。

  目前全市累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3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243家,今年还申报了省专精特新企业218家,列无锡第一。主要措施是:

  一是全面培育。通过“大引小”“小找大”“低变高”等招商方式,落地一批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库做强支撑。持续完善专精特新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工作体系,全面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级成长梯队。综合分析、动态关注入库企业发明专利数、主营业务收入增幅、研发费用占比等指标,开展专项培训、入企问诊等活动,帮助企业固优补短,进一步突出核心竞争力、提高申报精准率。

  二是全力赋能。把科技创新作为专精特新发展的基础,支持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建设各类企业研发机构,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实力。鼓励企业开展上云、两化融合贯标、智能化投入等工作,推动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水平不断提升。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品牌意识,打造更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拳头产品,有力扩大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构筑技术优势,特别是聚焦技术空白领域攻坚突破,全力提升行业话语权。

  三是全心保障。对获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并直接评定为工业企业资源利用评价A类企业,在用地指标、能耗指标和环境容量等方面予以倾斜。全面落实“一企一员”帮扶制度,提供“点对点”“保姆式”服务,全力打造精准高效的服务体系。深化与金融机构对接合作,鼓励开发与专精特新企业适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利率、年限、授信额度等方面给予最优支持。

  下阶段,我们将加力企业引育,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集群持续壮大、加快成势,助推企业实现裂变发展、跨越发展,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主持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近两年来,企业面临成本升高、竞争加剧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开展智能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请问我市在这方面会为企业提供哪些支持?取得了哪些成效?请周局长为我们详细解答一下。

  周局长: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出台了《宜兴市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把推进智能制造作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内容,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建设,实现提质增效。以企业普遍比较关心的智能化投入奖补政策为例,作下简要介绍:

  一是支持智能设备项目,对智能设备投入总额在300万元(含)以上的项目,按照智能设备投入总额的10%、管控软件及技术服务投入总额的2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500万元。

  二是支持智能软件应用项目,对采用智能软件提升生产管理水平且投资额超过100万元(含)以上的企业,按其项目软件和技术服务投入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对使用本地服务商提供的管控软件及服务的,提高2个百分点奖励,单个项目最高补助200万元。

  除项目类奖补政策外,针对企业成功创建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标杆工厂等示范标杆荣誉,也会给予相应的一次性奖励。

  随着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我市企业的智能化建设明显加速,成效初显。一方面是标杆示范不断涌现,2022年我市新增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标杆工厂等省级以上智能制造标杆15家,数量创历年之最,今年上半年,江南电缆荣获省级智能工厂项目,中建材(新能源)荣获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项目,2家企业均为无锡市唯一入选单位。另一方面是企业效益提升显著,在近两年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获得2021年度政策支持的135家企业,2022年销售同比增加88%,远超全市平均水平,企业质态不断提升。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坚持智能制造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细则,提升政策执行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我市企业智能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主持人: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一批主导产业聚焦、优势特色突出、资源要素汇聚、协作网络高效、治理服务完善的特色产业园区,推动重点优势产业加速集聚发展。下面请王局长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我市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果及下阶段的工作安排。

  王局长:产业园区作为资源、要素、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载体,全面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质量,对于加快建设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其中既有上级授牌的专业性产业园区,如环科园、陶瓷产业园等;也有市级批准建设的工业集中区、工业地产、现代产业综合体等;还有各板块自主规划发展的园中园等。这些园区发展起步时间前后不一,规划建设起点和标准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缺乏顶层设计、主导产业不明确、亩均税收偏低、研发投入不足、运营管理和配套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园区的承载能力、要素保障和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升。为此,我们全力推进我市特色产业园区的建设,重点开展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梳理排查了全市已建、在建、拟建特色产业园区情况,形成我市特色园区高质量发展报告。经梳理筛选,目前全市共有具备一定特色的产业园区28个,总规划面积4.1万亩,已开发面积2.7万亩。其中已建设完成12个、在建6个、拟建10个,基本覆盖了我市“3+3+N”“465”现代产业集群中涉及的产业集群。

  二是强化园区顶层设计。启动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分析、化解当前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存在问题和不足,更为科学、有序、加快推进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对已建园区,按照特色产业园区的认定标准进行全面优化提升;对在建、拟建园区,指导其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标准设置入园门槛、高层次提升管理能级,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三是建设现代产业综合体。加大低效工业用地的腾退收储和盘活提升力度,通过连片开发利用,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示范引领、服务配套完善、亩均效益显著的现代产业综合体。目前,经开区氿嘉集成电路产业园、万石镇“中青国智•宜兴太湖绿谷”等5个现代产业综合体项目正有序推进。

  四是争创“无锡市特色产业园区”。对照“无锡市特色产业园区”申报要求,组织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园、周铁镇赫联太湖西岸科创园等11个已建园区,申报了“无锡市特色产业园区”,申报数无锡第一。

  下阶段,我们将严格对照无锡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坚持已建园区优化提升、在建园区高标准建设的双线并进思路,从规划引领、项目准入、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宜兴特色产业园区、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的建设,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主持人:听众朋友,我们期待市工信局将以更强的担当、更快的行动、更实的作风,承压奋进、勇毅前行,在“保障工业经济稳增长、加快产业转型提质效、促进数实融合增动能、优化提升服务激活力”四个方面强力攻坚,为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工信力量。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听众朋友、网民朋友的收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