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互动交流
访谈实录
访谈主题:生态环境局《政风行风热线》直播实录
访谈时间:2025-06-11
访谈嘉宾:宜兴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志安,宜兴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黎辉,宜兴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孙列锋
访谈主持:梧阳

访谈实录

  主持人: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政风行风热线》。今天,我们邀请到宜兴生态环境局的嘉宾们做客直播间,围绕大家关心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展开交流。过去一年,宜兴在空气质量、太湖治理等方面交出了亮眼“成绩单”,背后有哪些攻坚故事?面对新挑战又有哪些创新举措?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话嘉宾,共探“美丽宜兴”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首先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应邀来到直播室的嘉宾,他们是宜兴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志安,宜兴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黎辉,宜兴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孙列锋,欢迎各位领导作客直播室。

  周局:

  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来到《政风行风热线》与广大听众沟通,非常愿意接受社会各界的咨询和反映。

  主持人:

  听众朋友,如果大家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建议都欢迎参加到我们的访谈中来,发表你的观点,也可以提出你所关心的问题。热线号码是87988909,期待您的参与。

  主持人:

  2024年,宜兴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逐绿攻坚,坚毅向绿前行,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能介绍一下吗?

  周局: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宜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总体做到“四个实现”:一是实现太湖连续17年安全度夏;二是实现滆湖宜兴水域水质有监测记录以来首次达Ⅳ类;三是实现9条入湖河道水质连续4年全部达Ⅲ类、4条首次达Ⅱ类;四是实现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和PM2.5平均浓度改善再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主持人:

  首先聚焦大家最关注的“蓝天”。2024年宜兴空气质量实现“双达标”“双改善”,一起来听听具体数据和成效。2025年,蓝天保卫战又有哪些新目标?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和协同治理,让宜兴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我们请嘉宾介绍具体规划。

  孙党组:

  2024年,我市PM2.5年均浓度为2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8%),优良天数比率为86.1%(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达到省、无锡下达的考核目标,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成功取得“双达标”、“双改善”,两项指标均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成绩,PM2.5、优良天数比率在全省54个区县中绝对值分别排名第4、第10位,全年未发生重污染天气,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

  2025年,我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聚焦重点因子、重点时段,抓好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立足大气深度、精准管控,着力加强夏季、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控。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充分运用激光雷达、颗粒物和光化学组分站、微型网格化空气站等新的技术力量,积极抓好部门和板块联动,持续带动大气环境监管水平整体提升。争取通过一整年苦干、实干、巧干,确保达到环境空气逐年改善的目标,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助力宜兴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

  空气质量改善有目共睹,太湖治理同样是宜兴的重点工作。“十四五”以来,我市围绕太湖实施了新一轮治太工作,太湖水质也持续改善,“十四五”收官之年,太湖治理面临哪些新挑战?今年又有哪些针对性的攻坚计划?我们接着深入探讨。

  孙党组:

  “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扎实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太湖水质取得新突破,2024年太湖全湖水质提前6年达到Ⅲ类,首次全年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但2025年,太湖治理依然任重道远,挑战和风险仍然交织叠加,防控艰巨、保Ⅲ艰难。一方面,水质提升压力越来越大。今年,全省将全力确保太湖水质稳定在Ⅲ类,如出现水质波动或不可控因素,届时所有压力将集中在西部区。另一方面,藻情防控风险越来越大。2024年太湖藻情发生迟、次数多、结束晚,12月份蓝藻集聚依然严峻,可以预见,今年太湖藻情会呈现早发、频发且面积增大的趋势,势必给我们太湖藻情的防控带来巨大压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确保太湖水质保持向好趋势。一抓应急防控。在宜兴与苏州、湖州交界水域科学设置30公里导流围隔,有效挡住外部蓝藻,防止近岸集聚;在兰山咀和竺山湖区域增设3座深井控藻平台,及时将蓝藻归拢收集处理;对符渎港、茭渎港、八房港分离站实施再扩能;增设曝气船、水生植物打捞船、水生植物运输船、吸藻船、长臂聚藻船等应急防控设施。二抓减污降排。针对工业废水,完成开发区、环科园、西渚工业污水厂新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凌霞工业污水厂迁建工程;针对农业尾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28万亩,养殖池塘改造2万亩、退养1万亩;针对生活污水,基本完成建成区和集镇区“治本清源”达标区建设,完成30个农村生活污水新改建工程。三抓生态扩容。实施生态清淤,完成太湖清淤245万方、滆湖清淤200万方,入湖河道清淤36万方;推进生态修复,在滆湖、东氿、西氿、莲花荡等重点水域构建生态湿地,进一步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及生态容量。

  通过新一轮太湖治理实施,推动太湖水质实现新的飞跃提升,为“美丽太湖”建设注入强大的宜兴力量。

  主持人:

  除了传统污染防治,“新污染物”逐渐进入公众视野。究竟什么是新污染物?生态环境部门又如何开展治理?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类“隐形污染”的面纱。

  徐局:

  新污染物是指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征,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但尚未被纳入管理或现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风险的污染物。其生产使用历史较短或危害发现较晚,目前主要包括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微塑料等。尽管名称陌生,但这些污染物常见于药品、洗护用品、涂料等日常生活产品中。

  为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生态环境部门目前正在开展以下内容:一是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等工作任务,探索新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动态更新发布全市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二是全面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严格实施淘汰或限用措施,加强产品中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含量控制。三是加强新污染物多环境介质协同治理,开展化工园区等新污染物治理试点示范。四是号召公众参与新污染防治,提高公众对新污染物的认知、减少含新污染物产品的使用。

  主持人:

  目前生态环境执法工作面临很多新形势和新挑战,宜兴生态环境局如何以更科学的执法方式提高执法的精准性和效率?

  周局:

  围绕新形势、新要求,主要采取了5个方面的举措:

  1.严格执行工单式执法,避免随意执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专项检查、信访投诉现场核查、上级交办问题核查等均通过省厅执法平台派发工单,执法检查全过程记录、全流程可溯。紧急情况下需开展现场检查的都要以书面或微信、电话形式报经分管领导同意后开展涉企检查。

  2.深入推进非现场执法,减少对企影响。通过在线监测、无人机巡查、走航车巡航等非现场手段,加强对线索的收集、梳理和使用,同时加强与横向部门信息共享,从而提升执法检查精准度。今年以来利用大数据参与案情研判已查处了4起环境违法案件。

  3.全面推行服务前置,提升企业管理。依托“宜兴市企业环境标准化管理系统”,指导企业开展环境管理标准化建设。通过这个系统,企业可以开展自主评估,了解自身情况与环境管理标准的差距,完善内控管理机制,并根据系统生成的日常管理清单开展环境管理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已通过开展培训、现场走访、微信咨询、电话指导等方式指导企业400余家,今年预计服务企业至少1200家。

  4.积极推进正面清单制度,实现分级分类管理。引导企业在标准化系统开展自主评估和日常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鼓励引导企业积极申请纳入正面清单,同时我局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严格落实“无事不扰”等各项激励政策。  

  5.持续加强司法联动,提升环境犯罪打击力度。与公安机关开展一体化联合办案,充分发挥生态环境部门的专业技术、行政管理优势和公安机关现场控制、专业侦查优势,形成各司其职、相互衔接、协调配合、促发联动的打击污染环境违法犯罪新模式,今年以来与公安机关开展联合办案,已对4名环境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刑事拘留。通过深入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在办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中的有效配合,显著提升了办案质效,为依法、精准、有力惩处污染环境犯罪提供机制保障。

  主持人:

  近年来,宜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从宏观治理到微观生态,宜兴龙池山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和体验馆备受关注。为何选址于此?它们在科研和科普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又有哪些创新亮点值得期待?接下来一起走进这个“生态基因库”。

  徐局:

  宜兴龙池山地处苏南低山丘陵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里分布着1000余种野生动植物,40余种重点保护物种,是江苏省物种资源最富集的“基因库”之一。作为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中低山丘陵区域唯一的综合场站,我们选址于此,既是为了系统监测这一独特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更是希望通过“观测、实验、科教、宣传”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为全省低山丘陵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研支撑和示范样本。此外,作为宜兴龙池山“生态岛”试验区的重点工程,它也肩负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使命。

  主持人:

  作为江苏省首批“生态岛”试验区试点之一,走进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生态博物馆,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树叶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体验馆在展示设计上有哪些创新亮点?如何让公众直观感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徐局:

  体验馆的设计始终围绕“和谐共生、生生不息”的核心理念,通过场景化、沉浸式的展陈手段,让公众“走进”生态系统内部。例如,在“秘与美厅”设置了仿生生境和沉浸式体验空间,观众可以通过模拟的森林雾气、动物生境,直观感受龙池山常绿阔叶林与混交林的立体生态结构;“优与越厅”则以鸟类、兽类、两爬类、昆虫类四大类群为脉络,结合互动装置,展现动物与森林的共生关系—比如观众可以通过触屏游戏,了解猛禽在食物链中的角色,或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昆虫标本的细节。最特别的是“思与行厅”,我们通过全球生态危机的数据可视化展示,以及宜兴本地生态修复案例的对比,让公众从 “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最终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的展望收尾,希望激发每个人的保护意识。

  主持人:

  龙池山“生态岛”试验区的保护工作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物种需求,制定“定制化”的保护方案。观测站和体验馆建成后,未来在科研合作和公众科普方面有哪些规划?

  徐局:

  在科研层面,我们将依托固定观测样地、固定观测样线和红外相机观测点,联合科研院所开展长期生态监测,重点关注珍稀物种动态,力争成为长三角低山丘陵生态研究的“数据枢纽”。同时,观测站配备的鸟类AI观测设备等先进技术,也将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向智能化、精准化升级。在科普教育方面,体验馆将定期举办“自然课堂”“夜观昆虫”等沉浸式研学活动。我们希望这座基地不仅是科研阵地,更是连接公众的桥梁—通过“科研成果可视化、科普体验场景化”,让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最终形成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保护新格局。

  主持人:

  龙池山“生态岛”试验区的建设,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实践,更是宜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让我们看到了生态保护的希望与未来,龙池山林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主持人:

  2025年,宜兴生态环境局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高水平环境保护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有哪些重要举措?

  周局:

  一是稳步提升水质。加快9条主要入湖河道“一河一策”整治、27条问题河道攻坚治理和新一轮230条河道综合治理,减少入湖通量。全面推进河湖生态清淤,减轻内源负荷。全面完成“治本清源”达标区建设,加快实现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二是持续改善大气。锚定工业企业、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专项治理行动,强化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坚持联动共建、源头防控、系统治理,精细精准推动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扎实完成年度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三是优化生态体制机制。建好用好“生态券”交易平台,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形成符合国家标准、具有宜兴特色的GEP核算评估体系,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探索农业减排、湿地建设与工业环境容量的置换转化,构建排放总量、林业碳汇交易科学体系。四是加强科学规范执法。深化执法前置新模式,持续更新企业环境标准化管理系统,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开展“非现场”执法。继续发挥“生态环境联合分局”运转效能,深化企业监管和信访调处的分级分类管理新模式,持续加强基层监管能力。继续运用重案专班,查办大案要案,形成典型案例,发挥震慑作用。加强生态环境、公安、检察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开展一体化办案,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五是健全应急防控体系。持续推进三年“强基提能”计划,健全“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能力体系。完成有较大风险企业“风险单元-管网、应急池-厂界”的突发水污染事件“三道防线”改造,加快重点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防控设施建设,实现污染物自动化阻隔。

  主持人:

  2025年,宜兴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当好治污攻坚的“排头兵”,会同相关部门与属地板块一起努力,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强化认识、压实责任,奋进太湖治理再启航,建设美丽宜兴新篇章。

  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嘉宾,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本期节目的文字版您可以点击宜兴政府网互动问答板块《政风行风热线》专栏进行查看。再见。

  周局: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