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您好!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政风行风热线》,我是主持人梧阳。听众朋友,城市治理如同一幅精细的工笔画,每一笔都关乎民生温度,城市管理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生动诠释。今天我们邀请到宜兴市城管局的领导做客直播间,就环卫保洁、停车管理、步道环境等热点议题,与大家共话城市发展的“绣花功夫”。首先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应邀来到直播室的嘉宾,他们是市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孟笑俊,市城管局二级主办 汤永军,市城管局副局长 杨志良,市城管局副局长 唐亮,欢迎各位领导作客直播室。
孟笑俊:
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来到《政风行风热线》与广大听众沟通,非常愿意接受社会各界的咨询和反映。
主持人:
听众朋友,如果大家有市容环境卫生、户外广告、公共自行车服务、执法车辆和执法装备管理等问题都欢迎参加到我们的访谈中来,发表你的观点,也可以提出你所关心的问题。热线号码是87988909,期待您的参与。
主持人:
我们关注到今年全市城乡建设大会,提出要“深入实施重点单元环境提升攻坚行动”,能否请孟局长给我们介绍下,具体涉及哪些方面的攻坚提升,城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又是怎么统筹开展这项工作的?
孟局长: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域重点区域环境品质,高质量推进洁化、绿化、序化、亮化、美化等工作,今年4月份,我们围绕加快打造更具带动力和支柱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发挥市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统筹作用,在全市范围牵头开展全市域重点单元环境提升攻坚行动,纵深推进城乡洁化、绿化、序化、亮化、美化提质工作。一是锚定“五优”目标统筹推进。针对存在的环卫保洁标准偏低、市容秩序管理不严、公共空间乱搭乱建、城市家具配备不全等问题,以严格日常管理、完善设施设备、补齐短板弱项、健全长效机制为抓手,梳理全市17个镇域核心区、44条主要道路两侧500米范围、9个城市门户、18条户外步道、6个热门景区景点,“划单元、明区域、定标准”实施靶向攻坚提升,以“点”突破、沿“线”整治、全“面”提升,提高环境质量,塑造特色风貌,拓展品质空间,全方位提升全市域重点单元精细化治理能力水平,实现“镇域核心区管理优、主要道路两侧视觉优、城市门户风貌优、户外步道体验优、景区景点服务优”的五优目标。二是紧扣“三维”联动提速推进。从实施微改造项目、开展“小切口”整治,同步“高频次”巡查三个维度出发,梳理排定闲置裸土覆绿、城市家具焕新等101个小微改造项目,同步部署城乡景观廊道沿线、铁路沿线60米范围环境整治,城管局领导挂钩对接重点部门和属地镇街,截至5月底,我局分3个组滚动开展专项巡查,累计发现问题1657个,已整改1368个,整改率82.55%,累计清理乱堆放3.2万余处、乱搭建近2万㎡、三乱小广告2300余处、各类飞线940余处,完成立面修复出新近3.4万㎡、裸土覆绿46处、超1.5万㎡,新增出新各类标识、标线、围挡设施近1000处。三是围绕“两清”发力加压推进。按照“项目化管理、责任制推进、清单式落实”的要求,迅速组织开展河湖岸线垃圾动态清零、乱种植巡回清理、建筑垃圾溯源清查“三清”行动,列出问题清单、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做到边查边改、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目前已清理乱倾倒垃圾15处、366吨,乱种植38处、近3000平方米。下阶段,我们还将进一步拓展延伸,聚焦“征而未用地块、国省干道和高速公路沿线、主要道路两侧”等影响景观美化、路域环境和太湖治理成效的节点区域,深化开展违规种植清理整治,督促产权单位实施景观化覆绿,打造净美城乡公共空间。
主持人:
当我们走在干净整洁的街头,享受着城市的清爽容颜,市民的幸福感和舒适度显著提升,背后是环卫工作者怎样的匠心付出?城管局在环卫精细化管理上有哪些创新实践和有力措施?
汤局长:
我局环卫工作紧扣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重点工作任务,以“提升标准、优化管理、常态长效”为思路,全力提升保洁精细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一、聚焦常态长效,构建精细化保洁体系
围绕“提标、增效、固基”主线,升级作业标准。主次干道实行“双洗扫+三冲水”机制,推行“冲水-洗地”协同作业,提升机械化清洁效能;建立全时段动态保洁,日间时长≥13小时,60个重点区域夜间保洁延至22时。作业遵循“全域覆盖、立体清洁”,纵深清洁绿化带、树穴等易积尘区。广场公园采用“人机互补”,城市家具“即脏即清”,高频冲刷公共设施;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实施“网格化+高频次”清洁,加密冲洗还原道路本色;健全动态巡回机制,强化交通枢纽、商圈等易污染区管控。
二、强化标准引领,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以标准化为抓手,多维度创新。对标《宜兴市城市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质量标准(修订稿)》,划分道路保洁等级,规范清扫频次、流程、验收全链条,提升保洁质量;探索“人机协同、机械联合作业”,优化机械化布局,推广新能源车辆,新街街道氿南路试点环卫无人驾驶清扫;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垃圾桶“撤、并、移”,截至2025年5月底撤并国省干道等区域约2000只垃圾桶,联合整治网红登山步道等热点区域,源头治理与长效管护结合。
三、完善设施配置,深化环境综合治理
聚焦问题,以设施提质和背街小巷整治为重点。针对垃圾桶满溢,建立“定时+动态”二次收集机制,优化收运路线、加密频次,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100%;优化125处垃圾桶点位,更换28只老旧密闭垃圾箱,规范布局管理,联动社区、物业巡查宣传,共建共管;城区10个大型菜场有机废弃物构建“分类收集-专业运输-定向处理”体系,提升减量化、资源化效能。梳理城区58条背街小巷保洁与卫生状况,厘清责任、细化标准。38条由公用环保集团负责,推行“2次清扫+巡回保洁”;20条由社区、物业负责,联合街道压实责任。实施垃圾桶“撤并归点”,每周≥2次清洗维护;加强执法,整治商铺乱堆、暴露垃圾,规范停车秩序,清理“僵尸车”,整治违规店招,改善背街小巷环境。
四、发挥示范效应,精筑“席地而坐”空间
以“四无三洁二见一现”为标准,创建城乡“席地而坐”示范区。构建“精细化作业+管家式服务+匠心化管理”体系,还原道路标线、彰显绿化魅力;采用“人工精扫+小型高压冲洗+立面立体保洁”三维作业,靶向治理地砖缝隙积尘、油污、立面污渍,城市家具“一尘不染”;建立“集中整治+长效维护”机制,推动环卫从传统清扫向深度清洗、间歇保洁向全天候守护、单一人工向人机协同转变,实现公共空间“无垃圾、无污迹、无积水、见本色”,打造高品质城市客厅。
五、以“净”提质、以“精”增效,升级城镇公厕服务
召开专题会议,贯彻《宜兴市社会公厕专项整治提升行动方案》,锚定“最干净城市”目标,推进公厕建设管理升级。对标政策采集环卫、农村及社会公厕数据,建动态台账。落实“四净两无两通一明”标准,城区公厕“延时服务”(早6:00-晚10:00专人值守),保洁消杀、检修设施。城区30座示范公厕试点“五件套”(地风机、刷脸取纸机等),形成标准化管护模式;2025年为城区环卫公厕购76台智能刷脸取纸机。开展旅游厕所提升行动,全市89座旅游厕所从厕位设置、垃圾桶规范、免费供纸等5方面提档升级,一是男女分区厕所内厕位(不含站位,下同)3个及以上的,至少设置1个坐位,8个及以上的,至少设置2个坐位;二是规范设置两分类垃圾桶;三是免费提供厕纸;四是鼓励增设小厨宝等暖水设备;五是坐便器提供一次性座圈纸盒或设置自动坐便圈。
下阶段,我局将继续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深化创新实践,补齐管理短板,用“绣花功夫”织就城市环境新图景,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满意度,让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成为宜兴高质量发展的闪亮名片。
主持人:
城管局以精细化保洁体系为笔,在城市每个角落勾勒出“席地而坐”的洁净标准。从主次干道的机械化联合作业,到背街小巷的网格化清洁,这些举措让城市颜值与市民体验实现了双重升级。
机动车保有量攀升的当下,“停车难”像一根城市神经,牵动着每位市民的出行体验。面对这一民生痛点,城管局如何用“组合拳”破解停车困局?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
杨局长:
为有效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我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多措并举,从根本上缓解停车难民生问题。具体措施有:
一、为民办实事,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
作为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措施,今年城区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2000个以上确定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另外我局还自我加压,通过挖掘路面停车资源、建设立体综合停车设施、盘活闲置空地等多种途径来新增停车泊位,力争全市新增5000个停车泊位。截止5月底,我市已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5905个,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城区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940个,乡镇4965个。
二、缓解停车难,实现停车资源共享
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车位错时共享工作,是缓解停车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目前已完成19处机关、企事业单位1269个停车泊位错时开放共享,已完成1个居民小区停车位错时共享试点工作。五一节假日期间景区、商业中心周边区域4个停车场272个停车泊位免费向社会开放。
三、智慧赋能、推进各项智慧停车工作
按照“全市搭建一个平台、打造一张网、实现一个停车场”的总体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智慧停车各项工作。1、建成独立运营的市级智慧停车监管平台:依托停车资源普查和动态联网数据,夯实数据底座,对停车堵点难点问题进行实时调度分析,及时疏导停车;2、推广“先离场后付费”场景应用:坚持不懈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先离后付推广宣传,提高先离后付平台注册量。目前全市实现先离后付功能停车场162个,应用订单率逐步提升,全市先离后付注册用户超七万人。
四、强化部门联动,规范停车场备案管理
城管局为切实履行好机动车停车场主管部门职责,按照
无锡市、宜兴市停车管理办法相应条款,主动牵头,会同发改委、交警大队、住建局、市监局,制定了《宜兴市机动车停车场备案管理操作细则》,建立了一窗受理、部门联办的工作机制,目前全市收费公共停车场备案覆盖率基本达到100%。
五、实施收费管理,提高道路泊位使用率
为加快道路泊位周转效率,达到“短停快走”的目的,改变市民群众的出行方式,我局持续推进道路停车泊位收费管理工作,制定道路泊位收费实施计划,并按计划有序推进,今年城区已实施完成10条道路811个泊位的收费管理工作。实行路内停车收费以来,收费路段可停车位逐步增加,路内停车位“长期占位,一位难求”的现象得到改善,停车秩序有了较大改观,缓解了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得到很多市民肯定和支持。
下阶段,我局将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将市民群众的停车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精细化管理目标任务,继续推进各项停车管理工作,确保停车环境文明有序。
主持人:
从泊位供给的“硬投入”到智慧停车的“软赋能”,这套疏堵结合的组合拳,既盘活了存量资源,也革新了管理理念。当“先离后付”成为习惯,当错时共享成为常态,城市停车正从“老大难”变为“暖心事”。
过去两届阳羡100越野挑战赛的成功举办,让宜兴山野成为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门,奔赴山野开展健身徒步活动,人流激增也带来环境与安全的考验。当自然美景遇上“人气热潮”,城管局“净山行动”采取了哪些措施让市民的登山之旅既有诗意又有保障?
唐局长:
感谢关注,就像我们孟局长刚刚介绍的那样,我局正在开展全市域重点单元环境提升攻坚行动,“净山行动”正是户外步道攻坚提升的重要一环。针对小七尖、铜官山、龙池山等全市18条热门健身步道,我局从“提升硬件设施、强化长效管理、凝聚社会力量”这三方面,让“步步安心、处处温情”成为我市山野步道的鲜明标识。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设计特色景点。首先,联合属地政府进一步完善全程覆盖的户外步道标识系统,通过“信息牌精准导览、距离标丈量脚步、健身贴科学助力、指向标引路分岔、警示牌守护安全”五维标识体系全覆盖,打造有温度的“山野指南”,让徒步者们的每一步都踏实安心。其次,配合属地政府对廿三湾、小七尖,南岳寺、乌峰岭、龙池山等徒步路线做了全新的设施升级,在观景平台搭建原木风遮阳亭、山脚增设休憩座椅,方便徒步者可随时倚栏远眺、靠座补水。最后,深入排摸徒步路线起始点附近停车资源,科学设置停放区域,定期分批次出新停车泊位,节假日大客流时,通过将增设临时停车区域、企事业单位内部车位开放、相邻景区统筹共享等方式增加停车位供给,让行程更加顺畅愉快。
二是建立长效机制,科技赋能保障。洁净的健身步道,是徒步者对大自然的应有尊重。为守护这份纯净之美,我局联合属地政府常态化开展健身步道环卫保洁工作。通过每周开展辖区热门户外步道巡查保洁,节假日期间则推行“节前全面清运+节中高频巡查+节后快速恢复”模式,建立健全环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加密保洁频次、加强对公厕保洁力度、提升城市家具保洁标准等方式,为广大徒步者提供干净、整洁、舒适的户外体验。
同时充分利用视频探头、无人机巡查等高空监控的优势,实现科技赋能、智慧调度,动态掌握固定点位的垃圾桶满溢情况,确保垃圾能及时清理、集中收运,如张渚镇结合黄塔顶山顶监控实时反馈的“垃圾满溢及人流量”情况,动态调整清洁频次,既保护了环境也不浪费资源。
三是凝聚社会合力,升华城市品牌。我局自2021年起以打造“守护绿水青山、共建净美陶都”环保登山行品牌,联合市文明办、登山协会、户外社群累计举办环保登山行50余场。今年以来,组织青年干部开展“净山行动”等志愿服务,打造“城心城宜蓝先锋”志愿服务品牌,携手市登山协会、总工会、人社局等职能部门开展5次净山行动,累计在茶经古道、小七尖—帐子顶环线等热门登山步道巡查近百公里,拾捡饮料瓶、塑料袋等白色垃圾及各类杂物200余公斤,身体力行向沿途游客宣传绿色环保出行的文明理念。通过志愿服务、联合行动、全民互动,将净山行动从“阶段性整治”升级为“长效化品牌”,打造宜兴生态治理的“金名片”。
主持人:
面对登山热潮,城管局构建了硬件保障、科技监管与全民参与的立体守护网。五维标识系统指明方向,无人机巡查守护环境,净山行动凝聚共识,让山野步道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的生态窗口。
孟局长:下阶段,我局将把开展全市域重点单元环境提升攻坚行动作为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启动新一轮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计划,塑造一批区域性综合提升精品单元、优秀单元,打造一批城乡“微改造”项目,在环境卫生、市容秩序、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加压、攻坚破题,以“绣花功夫”织就精管善治新图景。
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嘉宾,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本期节目的文字版您可以点击宜兴政府网互动问答板块《政风行风热线》专栏进行查看。再见。
相关领导:
谢谢大家!再见。